假如,他能多一點幸運,沒有浪費那麼多的時間一再清算歸零……
假如,他能多一點智慧,妥善處理好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的矛盾……
假如,他能多一點理智,認清與東吳之間唇齒相依的關係……
假如,他能多一點信任,不再動輒製衡約束諸葛亮……
假如,他能多一點預見,早早做好對兒子阿鬥的素質教育……
他的生命是不是就會大不相同?他的成就是不是就會燦爛奪目?他的一生是不是就不會留下這麼多的遺憾?
當然,曆史是不能假設的。這些假如對劉備來說毫無意義,但對現在的我們,卻是值得深深思索的角度……
回顧曆史,劉備最大的價值,其實不在於他的經曆,不在於他的奮鬥,不在於他的成功,不在於他的失敗,而在於他將他所有的經曆、奮鬥、成功與失敗凝練而成的一句話。
這句話就寫在他給兒子劉禪的遺詔中。任何一個父親,隻要有可能,都會將他認為最可寶貴的東西留給他的兒子。劉備留給阿鬥的就是他所認為的人生瑰寶: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這句話其實就是三國版的“破窗效應”,比現代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總結整整早了1700多年。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做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秩序比較混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津巴多把停在布朗克斯區的那輛車的車牌摘掉,天窗打開,結果車子上的很多零部件就被人拆走了,整輛車當天也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內都無人理睬。後來,津巴多故意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幾個小時後,這輛車也被盜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能得到及時的維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而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最終,大量的犯罪行為就會滋生。
所以,破窗效應就是指,對於任何細微行為的漠視放任,不加幹預,會導致累積效應,帶來破壞性極大的後果。
而劉備的總結在精神內涵上比現代的破窗效應更為豐富,不僅適用於社會管理層麵,也適用於個人品行的修煉;不僅提到了好的一麵,也提到了壞的一麵。就行善而言,是集腋成裘;就遠惡而言,是防微杜漸。正所謂是小善累積,必成大善;小惡不作,必遠大惡。遠惡近善,即為賢德。賢德皆備,大業必成。
劉備這一句的人生忠告,不但在理論邏輯上絲絲入扣,而且在實踐層麵上行之有效。任何一個人,如果能夠按照劉備所說的去做,無論是立功、立德、立言,都不可能沒有成就。劉備的這句話,在千年之後,依然閃耀著永不磨滅的人性光輝。這就是劉備對於整個世界,對於今天正在人生之路上奮力前行的人們的最大貢獻。
最後,讓我們把《孟子》裏的一段名言送給劉備,也送給我們自己吧。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隻要星漢一直燦爛,隻要地球一直轉動,逆境就永遠不會消失,風雨必然常伴身邊。願今天的人們,都能從劉備的堅忍足跡中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冷靜從容,談笑應對現實的挑戰。
心理感悟:真正的成功是一直在路上的那份心態。
破窗效應對於任何細微行為的漠視放任,不加幹預,會導致累積效應,帶來破壞性極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