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最後念茲在茲的大事就是托孤!
雖然火燒連營將劉備的基業燒成了一個爛攤子,但兩川依然在手,易守難攻,多少是劉備奮鬥一生留下的家底。劉備不得不為自己的身後之事做好安排。
劉備的兒子阿鬥劉禪這一年已經十七歲,但依然懵懂無知。說實話,劉備對這個兒子是不怎麼滿意,也不怎麼放心的。但是劉備又是別無選擇的。劉備的兒子不但在數量上比不上死對頭曹操,在質量上更是無法匹敵。曹操一共生了二十多個兒子,其中文采武藝冠絕一時的不在少數。當初曹操選接班人的煩惱在於不知道哪一個更好。而劉備一共隻有三個兒子。除了阿鬥,還有入蜀後侍妾給他生的另外兩個兒子。但這兩個兒子年齡更小,更不能托付大任。
而且,劉備對阿鬥還抱有一份深深的愧疚。他自己的事業跌宕起伏,連帶著兒子也跟著顛沛流失。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劉備幾乎也沒有花費過什麼心力。
既然這一份家業隻能交給阿鬥,既然阿鬥本人的才具不堪大任,那麼就必須為他安排強有力的輔佐人選。
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能力超群的最佳人選,而且是唯一人選。
劉備對諸葛亮的能力是非常認可的。但是,隻要一想起諸葛亮遠超常人的控製欲,劉備就感到一陣陣心悸。以阿鬥的才具,是根本不可能駕馭諸葛亮的。那麼,蜀漢的整個軍政大權最後都會落入了諸葛亮的手中,而阿鬥則會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傀儡。這當然是劉備最不願意看到的景象。
劉備的難題在於,如果要保住他這一份千辛萬苦才掙下來的基業,阿鬥和諸葛亮都是唯一的無可替代的人選。劉備必須拿出全部的智慧來安排好托孤這件事。
劉備是經曆過托孤事件的,並且深有感觸。那是在荊州,劉表病重之時,曾經對他托孤。劉備一回想起來,當時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
劉表對劉備說:“賢弟,我已病入膏肓,今托孤於賢弟。我子無能,我死之後,賢弟可攝荊州。”這句話曾經讓劉備倍感壓力。(詳見本書第40節)
劉備反複玩味著劉表這句極具奧妙的話語,不覺有了主意。
這一日,劉備偶感痢疾,連續拉了幾天肚子後,劉備覺得自己體力耗盡,即將走到生命盡頭。他再不猶豫,立即傳令太子劉禪居守成都,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以及劉備另外兩個幼子劉永、劉理星夜趕來白帝城。
諸葛亮頓時明白,劉備的最終時刻來臨了。
對於劉備,諸葛亮的心情也是很複雜的。劉備對他確實有知遇之恩,三顧草廬,給了他施展才華的大舞台。但後來,劉備卻一再對他節製,令諸葛亮意興索然。這一次劉備夷陵慘敗的消息傳到成都,諸葛亮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的意思是,如果法正還活在,就能勸諫劉備不要東征。即便東征了,也不會遭致如此慘重的失敗。諸葛亮其實是在微妙地表示,劉備其實更看重法正,自己的地位比不上法正。這當然有為自己沒能成功勸阻劉備而開脫的嫌疑,但諸葛亮不是劉備的第一紅人也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曆史的重擔終於還是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因為劉備再也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諸葛亮懷著忐忑的心情來見劉備。
劉備躺在病榻上,已經氣息奄奄,看到諸葛亮到來,強撐著坐起,令諸葛亮同坐於龍榻之上,用病弱無力的手輕撫諸葛亮的後背。這一霎那,諸葛亮又找回了剛剛出山時所享受的那種“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的美妙感覺,禁不住濕了眼眶。
劉備飽含深情地說道:“朕自得丞相,成就帝業。誰想到智術淺陋,又不聽丞相良言,自取其辱,自取其敗,朕無顏再回成都,與丞相相見。今天,朕已病危,不得不請丞相來相托大事啊!”
諸葛亮出山後,與劉備朝夕相處十六年,感情不可謂不深。當劉備明明白白地開始臨終囑托的時候,諸葛亮的眼淚再也抑製不住了,他抽泣著對劉備說:“唯願陛下保重龍體,以副天下之望!”
劉備長歎一聲,正要開口,舉目四顧,忽然看到馬良的弟弟馬謖也在一旁,於是傳令除諸葛亮外,所有人等一律退下。
劉備隨即問諸葛亮:“丞相,你看馬謖這個人的才能怎麼樣啊?”
諸葛亮如實回答說:“馬謖也算得上是當世英雄了。”
劉備卻搖了搖頭,說:“不然。朕看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你可要深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