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聽張鬆說得如此赤裸裸,深感不安,連忙說:“劉備深感厚意,隻是劉璋與我同是漢室宗親,如果攻打西川,恐怕會惹天下人的唾罵!”
你所苦苦堅持的東西,往往會變成對你的束縛。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障礙再一次發揮作用,成了束縛他手腳的繩索。
張鬆卻隻將劉備的話語當作場麵上的托辭,毫不掩飾地繼續說:“大丈夫處世,當努力建功立業。明公如果今日不取,等到被他人取了,後悔可就晚了!”
這句話是有潛台詞的。放著這麼好的地盤,又有人誠心給你當內應,你如果還不動手,可就是傻子了!錯過了這個機會,以後你肯定會後悔!
一旁的諸葛亮、龐統暗自為張鬆叫好。他們早就想說這番話,但張鬆作為局外人,說出來的效果當然要好得多。
劉備似乎動心了,說:“我聽說蜀道崎嶇,車馬都不能並行,如果我想攻取,該用什麼辦法呢?”
聽起來,劉備已經接受張鬆的提議了。否則,他為什麼要問攻取之策呢?但在場的張鬆、諸葛亮、龐統都誤解了他的真意。
劉備根本就沒有放棄自己的原則。他剛才的話,其實是一種以進為退的心理防禦機製,叫做“保護性轉移”。這是一種以貌似更為深入的接納來微妙地表達拒絕的心理防禦機製。
如果劉備繼續以自己堅守仁義道德為由,拒絕張鬆的提議,就會顯得愚蠢而不合時宜。劉備不願意自己的形象遭到汙化,就將話題轉移到另一個明顯超前的領域,以切斷原有話題。實施保護性轉移後,表麵上進到了建立在原有話題基礎之上的延伸領域,但其實卻是一種不易覺察到拒絕。現實生活中,很多不明白這一心理防禦機製的人,往往做出錯誤的判斷。
張鬆一陣激動,連忙拿出當初本來要獻給曹操的圖冊。劉備展開一看,凡地理行程、遠近闊狹、山川險要、府庫錢糧,全都已一一注明。有了這一圖冊,攻取西川雖然不能說易如反掌,但也是容易很多了。曹操要是知道自己慢待張鬆,竟會失去這麼好的一個寶貝,一定會氣得吐血。
張鬆獻了地圖後,以為劉備已無異議,又說:“明公,您可速速進兵。我還有兩個心腹摯友,叫做法正、孟達,可以一起當您的內應!”
劉備既然已經選擇了“保護性轉移”,一時無法越軌,隻能說:“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他日事成,必當厚報!”
張鬆大喜,告辭而去,一路上謀劃著如何幫助劉備盡快奪了西川。而在場的諸葛亮和龐統也十分高興。他們一直未能說服劉備克服仁義道德的束縛,沒想到竟被張鬆搞定了。兩人摩拳擦掌,準備在攻打西川的戰役中大展身手。
張鬆回到西川後,極力忽悠劉璋邀劉備入川,以攻漢中張魯。劉璋手下黃權劉巴識破張鬆引狼入室的陰謀,苦苦勸諫,但劉璋暗弱不明,還是入了張鬆的彀。張鬆又再建議劉璋派法正為使者,延請劉備入川。
法正與張鬆款曲暗通,到了荊州,自然大力勸說劉備趁機攻占西川。劉備眼看木將成舟,更加擔心自己聲譽受損,不敢再用“保護性轉移”,而是十分堅定地拒絕了法正的提議。
法正雖然不解,但還是理解為劉備的托辭。席散後,諸葛亮送法正回館驛休息,兩人密商如何奪取西川。
劉備久久坐著,並不離席。龐統就說:“當斷不斷,乃愚人也!主公高明,為何猶疑不決呢?”
劉備意味深長地看了龐統一樣,說:“今與我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
相反也是一種模仿!
自從劉備領悟到效仿曹操隻能成為曹操第二之後,他就決定和曹操對著幹!凡是曹操所為,他都從相反的方向去做。劉備通過“反曹論”,旗幟鮮明地樹立了仁德無匹的招牌。這塊招牌再加上漢室宗室的名頭,才成就了今天的劉備!
劉備以天下為己任,當然希望多占地盤。無論是荊州,還是益州,他都是想要的。但是,他希望身邊的絕頂謀士能夠幫他想出一個不違背仁義道德的奪地良策,而不是苦苦勸他不顧道德仁義的限製。他此前已經對諸葛亮表示過,但諸葛亮始終沒有領會他的深意。今天,他趁著諸葛亮送客離開,和龐統獨處的機會,直截了當地說這一番話,並不是沒有用意的。
龐統聽了,若有所思。但他真的懂得了劉備的深意了嗎?
心理感悟:人們往往看不懂“以進為退”的把戲。
否定性掩飾將可能引發負麵影響的真實想法冠以一個否定性前綴,以作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