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關於投降的爭論(2 / 2)

劉備同樣在毫不知情的前提下痛斥糜芳,卻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敢相信這樣的事實,根本就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

糜芳不敢回話,一旁的張飛聽到了,卻大不以為然。張飛心想:“趙雲雖然是故舊之人,可是二哥關羽不更是故舊之人嗎?當初也不投降了曹操。”關羽投降曹操這件事,對於張飛的刺激極大,雖然兄弟二人後來重歸於好,但還是深深銘刻於張飛的潛意識中。所以,張飛不假思索地就回道:“他一定是看我們勢窮力盡,反投曹操,以圖富貴,這也是人之常理,大哥你為何不信?”

劉備接著為趙雲辯護,也是為自己辯護:“子龍是在我患難之際跟隨我的,他心如鐵石,豈是富貴所能誘惑的?”

糜芳一看有張飛幫腔,也來勁了,說:“我是親眼看到他投曹操去了。”

劉備當然知道眼見為實的份量,但他還是堅持為趙雲辯護:“子龍這樣做,必定是有緣故的。如果誰再敢說子龍背反,立斬之!”劉備這樣說,實際上已經接受了“趙雲投曹”的行為事實了,但卻還是要給趙雲找理由。而且,劉備下了封口令,不許糜芳再提他親眼所見的事實!

張飛對劉備掩耳盜鈴式的遮掩很不以為然。以他嫉惡如仇的性格,是咽不下這口氣的。他絲毫不顧劉備的禁令,說:“我自去亂軍中找他,撞見了,就一槍刺死他!”顯然,張飛認定了趙雲必降無疑。

劉備急忙攔住張飛,說:“兄弟,你別搞錯了!當初顏良就是猝不及防,才被你二哥誤殺了!子龍一定不會背棄我的,你任他自去,不要相逼。我覺得子龍一定不會背棄我的。”三人成虎,在張飛的堅持下,劉備的信念已經有所動搖,“任他自去,不要相逼”其實已經是對趙雲降曹的一種默認,但劉備兀自重複“子龍必不棄我”,無非是自我安慰、自我欺騙罷了。(另外,幸好關羽不在此地,沒有聽到劉備說這句話。否則關羽也會被氣慘了。誅顏良是關羽的一大人生亮點,是他走向神壇的重要一步,如果顏良真的是像劉備所說的,因為未作防備而被關羽誤殺,那關羽的神奇光環豈不減色許多?)

這君臣三人關於趙雲降曹的爭論,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暗示了一種危險的信號,說明在這一場慘敗麵前,劉備的組織中出現了可怕的信念動搖。

再說趙雲,懷著必死之心,在長阪坡上七進七出,斬殺曹將無數,不但自身毫發無損,還僥幸救出了阿鬥。但糜夫人還是死難於亂軍之中。

趙雲血透戰袍,殺出重圍,來見劉備。謠傳不攻自破,趙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偽了糜芳、張飛的臆測,有力地穩固加持了劉備的心靈大廈。劉備見趙雲平安歸來,內心的喜悅與感激怎能用言語來加以表述?

趙雲隨後又解開盔甲,從懷中抱出猶自酣睡到阿鬥,雙手遞給劉備。這一瞬間,趙雲簡直就是劉備的再生父母,劉備對趙雲達到了感激涕零的程度!在強烈的情感衝擊下,劉備想也沒想,就將阿鬥往地上一扔,說了一句:“為了你這小小孺子,差點損我一員大將!”

趙雲聽了這番感人肺腑的話,當即泣拜於地,大聲說:“我趙雲雖肝腦塗地,也不能報主公知遇之恩!”

很多人都將此視為劉備刻意收買人心之舉,但其實這是劉備近乎本能的一種反應。在這電光火石的一瞬間,他未經深思熟慮就做出了這個舉動。這是因為,趙雲的忠貞不二、恪盡職守是當前劉備最需要的東西。如果趙雲真的降曹而去,恐怕劉備陣營很快就會人心渙亂,作鳥獸散了。可以說,趙雲所為,是在最危急的時刻挽救了整個組織!

另外,劉備是席地坐於樹下,雖然隨手將阿鬥扔在地上,由於高度有限,動作也並不生猛,不會對阿鬥造成嚴重傷害。後人怪責劉備這個舉動,影響到了阿鬥的智商,純屬無稽之談。

心理感悟:你的眼睛看到的往往是你腦子中已有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