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頭鹿的分水嶺(1 / 2)

許田圍獵結束了,但這一事件的深遠影響卻剛剛開始。事實上,偶然性與必然性並存的許田圍獵是東漢末年整個政治形勢發展演變的一個分水嶺。

在許田圍獵中,曹操看似最大的贏家,其實卻是最大的輸家。

在此之前,曹操雖然把持朝政,唯我獨尊,但有當年董卓的惡例在先,曹操的言行與董卓相比,還算不上太過逾矩。因此,相關各方大體上還能相安無事。但是,曹操射鹿前後的僭越之舉卻徹底打破了這脆弱的平衡。

首先,這激化了曹操與漢獻帝之間的矛盾。

漢獻帝自登基後,先後經曆董卓之亂,李榷郭汜之亂,已經習慣了隱忍求存。他原本對曹操寄予厚望,以為他是匡扶社稷的股肱之臣。後來曹操一步步走向專權,但至少表麵上還是尊重漢獻帝的。這一次,曹操肆無忌憚地撕下漢獻帝的臉皮,正當年輕氣盛,而且頭腦靈便的漢獻帝無法忍受這樣的恥辱,於是就開始積極謀劃鏟除曹操。

其次,這激化了曹操與漢室忠臣之間的矛盾。

許田圍獵的時候,漢獻帝雖然哀歎滿朝文武,沒有一個忠心之人。但其實是因為事出突然,很多人一時反應不過來。事後,很多忠心漢室的大臣們對曹操的行為非常不滿,也開始想方設法對付曹操。

人們傾向於從一個人的行為快速判斷他的性格特質。這就是“特質推論”。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一位心理學教授讓學生們記憶類似於“那個圖書管理員幫一個老婦人將雜貨送到了馬路對麵”這樣的句子。參與實驗的學生們盡管對這個圖書管理員毫無了解,卻毫不費力就推斷出他具備“樂於助人”的性格特質。此後,當教授給這些學生提供一些線索以幫助他們回憶曾經記憶過的句子時,發現最有效的線索不是可以提示“圖書管理員”的“書”,也不是可以提示“雜貨”的“背包”,而是教授根本就沒提供、純粹由學生們自行推斷出的那位圖書管理員“樂於助人”的特質。

正如上述這位圖書管理員被輕易貼上了“樂於助人”的特質標簽,曹操的“許田射鹿”也被人們與秦朝末年趙高的“指鹿為馬”劃上了等號,曹操由此“奠定”了自己不可磨滅的“亂臣賊子”的特質形象。

但問題是,曹操此時並沒有想當謀權篡位的亂臣賊子。一個人的野心是一步一步膨脹的,曹操還沒有達到那個階段。他雖然挾持了天子,但當時天下具備強大實力的割據勢力還有袁紹、劉表、孫策等好幾家,都足以與曹操相抗衡。尤其是袁紹,實力更是遠在曹操之上。曹操要是現在就準備篡位,不但挾天子的優勢立即喪失,而且會被袁紹等人倒打一耙,以“清君側”的名義徹底將曹操殲滅。

曹操此時最好的策略應該是老老實實地“扮豬”,因為“吃虎”的時機遠未成熟。而他許田射鹿的僭越之舉卻給自己貼上了最負麵的標簽,實在是得不償失。

正如關羽所說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既然漢室君臣上下都將曹操視為了“亂臣賊子”,針對曹操的一係列謀殺與暗殺理所當然就此拉開帷幕。這對身在明處的曹操是一個極大的風險。誰又能打包票說自己是金剛不壞之軀,可以無懼於任何的謀殺與暗殺呢?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許田圍獵給曹操惹來了大麻煩,而劉備多年來苦心經營的良好聲譽也麵臨著崩盤的危險。這是因為特質推論同樣也適用於劉備。

劉備此前名聲不錯,他到許都後,和曹操過從甚密,但由於曹操“奸形”未露,人們對劉備也沒有太多的負麵觀感。但是他在圍獵場上公開阿諛逢迎曹操的行為,卻足以抵消他此前多年苦心經營的名聲,而且還給他貼上了一個“曹氏黨羽”的標簽。

射鹿事件後,關羽對劉備說的那番話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就連和他有手足之情的關羽都對他表示了隱隱的不滿,更何況其他人呢?

劉備此前被曹操的光環所迷惑,但關羽的話卻驚醒了他。他結合許田射鹿事件前後的整個情勢,深入地反省自我,終於想明白了一件事。學曹操,最多隻能成為曹操第二。因為曹操的文采武略,遠勝自己,而且他又壟斷了最有用的資源漢獻帝。學曹操,隻能生活在他的陰影之下,當他的小跟班,永遠也不會出頭之日。

劉備是有著遠大夢想的。那個夢想雖然因為現實的艱難與挫折,而蒙上厚厚的灰塵,但它始終停駐在劉備的心靈深處,從未消失。當劉備擺脫了思想上的迷茫後,這個夢想再度跳將出來,激勵著劉備要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既然學曹操是沒有前途的,劉備別無資源,就隻能重新回到仁義道德的老路上去。在經曆了這麼多大風大浪之後,出身寒微的劉備終於在思想上走向了獨立與成熟。他堅定地告訴自己,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一定要用自己的良好形象與美好聲譽來開辟未來的成功之路。當然,曹操對劉備潛移默化的影響也不是靠下決心就能完全消除的。劉備的決定屬於意識層麵,而曹操對他的影響屬於潛意識層麵。很多時候,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會發生激烈的博弈。這樣的博弈也一直存在於劉備此後的人生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