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虛晃一槍,用厚禮誘引呂布抄劉備的後路。目的達到後,袁術立即食言,一丁點兒好處也沒給呂布。隻是,袁術絕沒有想到,劉備竟然會向呂布投降,硬生生地在無路可走的絕境中找到了一條生路。
在先入為主的“驗證性偏見”的驅使下,袁術對劉備的人品更為不齒。但從戰略角度來考慮,劉備這麼做,等於是給袁術出了一個大難題,袁術不得不再次拉攏呂布。
袁術派韓胤為使者,押送二十萬斛軍糧,去見呂布。袁術還寫了一封信給呂布,在信中大拍呂布的馬屁,卻把劉備貶得一文錢不值:
“……術生平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備乃舉兵與術對戰。術憑將軍威靈,得以破備。”
袁術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收買呂布,讓他袖手旁觀,然後自己進兵將劉備徹底消滅。搞定了呂布後,袁術立即派紀靈為大將,向駐紮在小沛的劉備發起最後一戰。
劉備聚眾商議。張飛搶著要出戰,孫乾卻說:“如今小沛缺糧少兵,怎麼打得過?不如向呂布求救。”
張飛一聽,火氣就冒出來了:“這個賊廝鳥,怎麼肯來幫我們?”
張飛的這個反應是典型的自我設限。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通過親身經曆或觀摩他人而獲得了處事應對的種種經驗。這些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能夠有效地提高人們的應對效率。但是,無可避免地,經驗也會成為一種過濾器,將經驗之外的更多的應變可能性阻止、刪除,從而限製了突破性創新。但是,要想絕地求生、出奇製勝,決不能主動放棄任何看似荒謬的可能性。
在與呂布的多次打交道中,張飛早已認定呂布是個反複無常、見利忘義的小人,和己方絕非同類。所以,張飛對呂布抱有強烈的外群體偏見,絕不相信呂布會在己方困難之際伸出援手(事實上,劉備此刻的困境就是呂布直接造成的)。
但是,劉備卻不這麼看。從他當初決定向呂布投降,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個輕易就落入自我設限陷阱的人。他同意了孫乾的建議,立即派人向呂布求救。當然,劉備在處理這件事上沒有自我設限,並不等於他在處理任何事情上都能做到不自我設限。因為,即便是同樣的經曆,但每個人對於經驗的歸納、概括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在日後也能看到劉備飽受自我設限煩惱的諸多反例。
那麼,呂布會不會理會劉備的求救呢?
呂布看了劉備的求救信,不禁犯了難,說:“兩邊都寫信給我。一個要我坐視不顧,一個要我伸出援手。我們該怎麼辦呢?”
呂布的頭號謀士陳宮說:“劉備今天雖然受困,日後必當縱橫天下,成為將軍的大敵,依我看,您不能去救他,以免自留後患。”
陳宮為什麼這麼說呢?或者說,他為什麼這麼“看重”已經低賤到極點的劉備呢?
劉備屈身於曾經屈身於自己的呂布,看似奇恥大辱,但其實也向外界發出了一個可怕的信號。一個能夠這樣忍辱負重的人,對於對手來說,其實是一個極其可怕的人。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踐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吳國大敗越國,勾踐不得不去吳國屈身為奴。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終完成吞吳偉業。(勾踐事跡,詳見心理吳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吳》)
大多讀過一點書的人,都知道勾踐的這段往事。陳宮飽讀詩書,很自然地就將劉備的表現和勾踐聯係在了一起,所以力勸呂布不要管這件閑事,任劉備自生自滅。
但是,陳宮的說法卻沒有顧及呂布的感受。劉備的再次屈膝,進一步導致呂布自我膨脹。呂布隻是將劉備視為臣服於己的部屬,而不是一個可怕的對手。陳宮突出了劉備日後的危險性,無形中等於貶低了現時的呂布。這是呂布很不願意聽到的。
更重要的是,呂布恰好處於他這一生中頭腦最為清楚的時刻。他知道,袁術得了孫堅擄得的傳國玉璽後,野心膨脹,早有稱帝之意。袁術要當皇帝,必然要翦滅群雄。徐州與袁術的地盤接鄰,根據遠交近攻的法則,袁術第一個覬覦的就是徐州。一旦讓他如願滅了劉備,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所以,劉備不能不救,留著劉備,就等於是手上多了一個靈活機變的棋子。
呂布否決了陳宮的建議,親自引兵去救劉備。紀靈聞訊,十分惱怒,沒想到呂布拿了袁術這麼大的好處,竟然食言而肥。紀靈寫了一封信給呂布,委婉地表達了責怪之意。
俗話說,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呂布雖然臉皮厚,但也做不到肆無忌憚。在情勢催逼下,呂布竟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派人分別去請劉備和紀靈到自己的軍帳中赴宴。
劉備接信,大喜,立即就要上馬起行。關張擔心呂布加害,急忙攔住。劉備說:“呂布不可能害我。如要害我,當初就不如不收留我們。”這個解釋頗有道理,關張隻能跟著劉備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