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痛苦來自於比較(1 / 2)

劉備的判斷是對的,天下果然又亂了,而他的新機會也隨之而來。

漁陽郡張舉、張純繼張角之後,起兵造反。張角隻是自稱“天公將軍”,而張舉比張角更進一步,直接自稱“天子”。

逃亡中的劉備再一次得到了從軍討賊的機會。掃平張舉張純後,劉備因再立軍功而被赦免了鞭打督郵之罪,並被任命為青州下密縣的縣丞。縣丞也是縣令的助手,主管文職。後來劉備又被提升為高唐縣的縣令。至此,劉備的仕途成就已經追平了他的祖父劉雄。

在此期間,劉備深刻反思了張角和張舉兩次起義失敗的原因。他最終認定,雖然大漢氣數將盡,但人們擁護漢室的慣性思維依然強烈,敢於公開宣稱代漢而立的先驅隻能成為先烈。於是,劉備及時告誡自己以及兩位兄弟,一定要謹言慎行,等待時機,而將夢想默默掩埋心底,以免引火燒身。

劉備在高唐縣縣令的位置上坐了沒多久,厄運再次降臨。黃巾餘黨攻破了高唐縣,劉備再次帶著關羽張飛浪跡天涯,他的創業成果又一次清算歸零。

這個時候,天下更加亂了。

荒淫無度的漢靈帝在禦宇二十二年後,在三十四歲的盛年駕崩。靈帝生前所立的何皇後生下的劉辯被立為太子。何皇後之兄何進,雖無能耐,卻因裙帶關係而擔任了大將軍之職。靈帝死後,掌控權柄的十常侍為維護自身利益,有意改立靈帝另一子劉協為帝。而這必須先殺了大將軍何進。何進預知了宦官的陰謀,決心將宦官趕盡殺絕,卻被妹妹何太後阻止。

何進暗自決定,宣召並州牧董卓入京,徹底鏟除宦官勢力。不料,宦官探知消息後,先下手為強,將何進殺死。何進部將袁紹又將宦官二千餘人盡數誅殺。隨後董卓進京,憑借武力把持了朝政,廢了少帝劉辯,改立劉協為帝。這就是漢獻帝。

董卓倒行逆施,濫殺百官,奸淫宮女,為所欲為,激得天怒人怨,但漢室眾臣,一時懾於董卓的兵威,敢怒而不敢言。

形勢亂到了這般地步,天下許多雄傑之士,趁亂雄起。一些州郡的實權人物,如渤海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兗州刺史劉岱、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等擁兵自重,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也有少數像劉備一樣出身草根的人,成了叱詫一方的英雄,比如孫堅,現在已被朝廷封為烏程候,獨霸一方。

唯有劉備,奮鬥了五六年,已邁入而立之年卻一無所成。劉備越來越焦灼,內心的不安全感也越來越嚴重。

人類的煩惱主要來自於比較。比較有兩種,一種是縱向的自我比較。另一種是橫向的社會比較。

縱向的自我比較往往和自我預期相關。劉備自小深受“羽葆蓋車之夢”的影響,對自己的預期極高。預期越高,與不盡人意的現實的落差就越大,煩惱也就越盛。這就注定了劉備這一生永遠也不可能像曹操那樣快樂。

曹操最初的夢想就是死後能夠在墓碑上刻上“漢故征西將軍曹候之墓”的字樣。也就是說,能夠拜將封侯,曹操就心滿意足了。所以,當汝南名士許劭給了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曹操立即歡欣鼓舞。曹操沒有做過“皇帝夢”,隻是隨著事業的一步步做大,他的野心才逐漸膨脹起來,一步步走向僭越。這種自我預期的漸進式提高,帶來的是漸進式的快樂。而劉備一開始就心懷遠大夢想,而現實遭遇決不可能一步到位,這就注定了現實與預期的每一次比較,都會給劉備帶來無盡的痛苦。

橫向的社會比較則與參照物有關。在社會坐標係中,每個人都能找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參照對象。劉備的雄心決定了他更願意進行向上社會比較。這一比較,差距就出來了。比不上袁紹袁術這樣的世家子弟,劉備自覺情有可原。但是和孫堅一比,劉備的心態就失衡了。孫堅也沒有什麼背景,但卻一飛衝天。孫堅就像是一麵鏡子,照出了劉備的庸碌無能。

無論是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帶給劉備的都是打擊。劉備的自信心嚴重受損。在殘酷的現實麵前,他的孤兒心態前所未有地猛烈發作了,獨立奮鬥的勇氣一下子降到了冰點,找尋靠山的欲念變得異常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