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9章 做人多點人情味(1 / 1)

做人多點人情味,會使你更有人格魅力,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北宋名臣張詠,官至吏部尚書。一次,他辦完公事回到後廳,見後廳的一名守衛正在熟睡。張詠就把他叫醒,和氣地問他:“你怎麼了,是不是家裏出了什麼事啊?”果然,那人悶悶不樂地說:“我母親病了很久,哥哥外出很久了也沒有音信。”張詠派人調查,證實說的是實話。

第二天,張詠派了一個仆人去幫助看廳的人照料他的母親,幫他把事情安排好,那人感激不盡。

事後張詠說:“在我的後廳怎麼敢有人睡覺呢?這人當時睡著了,一定是心裏很愁悶,所以我才憐憫他。”

象張詠這麼有人情味的領導,下屬能不願為他盡力做事嗎?

做人多點人情味,會使你更有人格魅力,也更容易被人接受。戰國時趙國的左師觸龍就是這樣的人,他正是靠人情味說服了倔強的趙太後,使她同意把自己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以解除當時趙國麵臨的危機。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死了,他兒子丹即位,就是趙孝成王。孝成王年幼,國家大權實際上由他母親趙太後掌管。這時候,秦國乘機出兵侵犯趙國,接連攻占三座城池。趙國形勢危急,隻得向齊國求救。齊國提出一個條件,要把孝成王的弟弟長安君送來做人質,才肯出兵。做人質是有一定風險的,一旦兩國關係破裂,人質的處境難測。

如今齊國要長安君做人質,長安君是趙太後最疼愛的小兒子。太後不願讓他去冒這個風險,所以無論如何不肯讓他去。眼看秦國軍隊一天天逼近,形勢越來越吃緊,大臣們都很焦急,又想不出別的辦法,都一個個來勸說太後,請她答應齊國的條件。太後堅決不同意,還氣呼呼地說:“誰再來勸我,我就唾他一臉唾沫!”這樣誰也不敢跟她提這件事了。

左師觸龍知道這個情況,就去求見趙太後。太後心裏估摸,一定又是來勸我的,哼,我得給他點顏色看看,就怒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已經上了年紀,他一瘸一拐地慢慢走到太後跟前坐下,抱歉地說:“老臣腿腳有毛病,行動不方便,所以好久沒來看您,請您原諒。您身子骨還好吧!我總是惦記著您,怕您哪兒不舒服,今天特地來看您。”太後說:“我身體還過得去。”觸龍說:“飯量怎麼樣?”太後說:“就靠喝點粥。”觸龍說:“老臣有時候不想吃飯,逼著自己多散散步,每天走三四裏地,吃飯才香一點,身子骨也覺著舒服些了。”太後說;“我可走不下來啊!”就這樣扯開了家常話,太後慢慢消了氣,臉色也開始平和些了。

接著,觸龍換了話題,說:“老臣有個最小的兒子,叫舒祺,不大成器。我已經老了,偏偏最疼這個兒子。冒昧地提個請求,希望您能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在宮廷做一名衛士,不知道行不行?”太後說:“我會照辦的。您兒子幾歲了?”觸龍說:“十五了,年紀雖說小了些,但是如果能在我死以前把他托付給太後,我死也就放心了。”

太後見一個大男人感情也這麼豐富,很感興趣地問:“你們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說:“隻怕還要超過婦人呢!”太後笑了:“這可不見得,婦人家才最疼小兒子呢!”觸龍說:“我看不能這樣說,比方太後對燕後(燕後是趙太後嫁給燕國君主的女兒)就比對長安君還要疼愛。”太後聽了很不以為然,說:“您錯了,我疼長安君遠遠超過了疼燕後啊!”觸龍說:“我看不見得吧,父母真正疼愛子女,總是為他們做好長遠打算。記得燕後出嫁的時候,您一直送她上了車,還抱著她的腳哭,想的是她嫁出的地方太遠了,心裏非常難過。等她走了以後,還常常思念她,祝願她子子孫孫世代相傳做燕國的君主,您替她思慮得還不遠嗎?”太後似有所悟,說:“倒也不錯。”

觸龍又問太後:“趙家立國到現在已經二百多年了。請您想一想,除去最近的三代以外,過去的趙家子孫,還有誰能把爵祿繼承到今天的嗎?”太後說:“早沒有了。”觸龍說:“其他國家呢?”太後說:“也沒聽說過。”觸龍說:“您想過這是什麼原因嗎?這是因為,這些子孫都是繼承父輩傳下來的現成爵位,他們繼承的爵位雖然很高,可是沒立過什麼功勳;得到的俸祿很厚,卻沒有為國家做出多少貢獻;毫無能力和經驗,倒要行使很大的權力。這樣就非常危險:他們的地位往往很不穩固,容易受到人家的攻擊,自己遭到殺身之禍且不說,還連累他的子孫,所以過去的趙家子孫現在還當侯爵的就沒有了。如今太後一心提高長安君的地位,封他最肥沃的土地,給他最大的權力,卻不趁現在讓他為國家建立功勳,有一天您去世之後,長安君憑著什麼功勞能在趙國站住腳呢?看來太後為長安君想得太近了,所以我說太後愛他不如愛燕後呀?”聽了這一番話,趙太後才猛醒過來,忙說:“您說得對極了。好,長安君的去留完全聽您安排吧!”

就這樣,觸龍成功說服了趙太後。與其說他是深諳勸說的技巧,不如說是靠人情味打動了趙太後啊。人都是有感情的,隻有富有人情味的人才能觸動別人的心弦,真正贏得對方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