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近因效應”,最後印象往往具有對先前印象的修正作用以及對總體印象的定格作用,因此具有長久的、定型的影響力。做事情一定要把收尾做漂亮,否則,前麵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有可能費力不討好。
漢武帝時,李夫人病重,武帝親自去看望她。李夫人卻用被子蒙上頭說:“我久病臥床,樣子十分難看,這怎麼能見皇帝呢?我隻希望把兒子和弟弟托付給您。”武帝說:“現在就托付這樣的事,不是太早了嗎?”李夫人說:“女人的容貌不修飾好,就不能見丈夫和父親,所以我不敢在儀容沒有整理好的時候見皇帝。”武帝說:“夫人隻要讓我見上一麵,我就賜你千金,並且給你弟弟高官厚祿。”夫人說:“給不給高官在於皇帝,不在於是否見我一麵。”漢武帝還堅持要見夫人一麵,夫人便把臉轉向裏麵,偷偷地哭泣不再說話。武帝不高興地起身離去。
李夫人的姐妹們都責備她不該這樣對皇帝。李夫人說:“凡是以容貌侍奉人的女人,一旦沒了姿色,別人對她的愛戀之心也會減退。沒有了愛戀,往日的恩義也就斷了。今天我這樣難看,皇帝見了一定嫌棄,必定不會再追念過去的恩愛,難道還會任用我的弟弟嗎?我之所以不願見皇帝,就是因為想將自己的弟弟長遠地托付給他。”李夫人死後,漢武帝果然對她思念不已。
李夫人因為生得漂亮,平時深得漢武帝的寵愛。她臨死前很想將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弟弟托付給漢武帝,正巧漢武帝也迫不及待地要見她一麵。按照常規的思維,這是一個求之不得的機遇,她肯定會主動相見。但是,李夫人卻無論如何也不肯讓漢武帝見到自己。她的這種與眾不同的行為就已讓人稱奇,而她對姐妹們所說的那一番道理則更讓人驚歎。李夫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行為和理論既涉及到社會知覺的效應問題,也涉及到對缺點的封閉問題。下麵我們就分別來談一談這兩個問題。
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會以自己所特有的相貌體態、氣質風度、儀表神情、言談舉止等外部特征給別人留下特定的印象。而在與人交往的不同階段內給人留下的不同印象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對人第一次接觸後所形成的印象叫作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對後來形成總印象具有較大的決定力和影響力。也就是說,第一印象在別人的頭腦中所刻下的痕跡十分深刻,因而不易改變。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首因效應。因此,一般情況下,無論是知覺者還是被知覺者,都非常重視第一印象。
最後一次接觸所形成的印象叫作最後印象。最後印象往往具有對先前印象的修正作用以及對總體印象的定格作用,也就是說,最後印象常常會將先前的印象覆蓋住,因此具有長久的、定型的影響力。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近因效應。一般來說,在與不熟悉的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的作用較大;而在與熟悉的人交往時,近因效應起的作用較大。
李夫人知道自己很快要死了,如果與漢武帝見麵的話,給漢武帝留下的就是最後的印象,那麼,這次印象肯定會將先前的印象全部覆蓋,並且這個最後的印象將會成為永久的印象。也就是說,如果她見了漢武帝,一個憔悴醜陋的李夫人的形象就將永遠地烙在漢武帝的心中。如果她不與漢武帝見麵,漢武帝就會永遠用先前所印下的那張“底片”來“翻拍”李夫人的形象。這大概也是“謝世當謝於正盛之時”的道理。
這個道理,對我們做事情很有啟發:做事情一定要把收尾做漂亮,否則,前麵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有可能費力不討好。
還有,在鼎盛的時候及時收手,給人留下永久的好印象。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是美國的開國元勳,功居至偉,可他隻擔任了兩屆總統就主動隱退。他離開白宮的時候,成千上萬的群眾依依挽留,場麵感人極了。華盛頓是明智的,再偉大的人物,在一個位子呆久了,也會做出一些傻事來。
寫字要寫好最後一筆,做事要止於至善,才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