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維護規章的嚴肅性(1 / 1)

製定法規是為了警戒,而不是為了懲罰。平時嚴格管理勝過事後處置。當下屬犯了小錯的時候,應該及時警戒,以避免他犯重大的錯誤。

唐朝時,將軍王去榮因為私怨殺了本縣富平縣令,按罪該判死刑。唐肅宗因為他善用石炮,於是下敕書免他的死罪,隻是將他降為普通士兵,在陝郡效力。

中書舍人賈至沒有立即頒下敕書,他上表認為:“王去榮殺朝廷命官,罪不可恕。如果赦免王去榮,就會助長歪風邪氣。有人認為陝郡剛剛收複,沒有王去榮就守不住。但是其他的沒有王去榮的地方,又為什麼也能堅守住呢?陛下如果因為他能用石炮這一特長就免去王去榮的死罪,現在各軍中懷有超凡絕技的人就實在太多了。這些人一定就會仗恃自己的技能,在各地犯上作亂,這又怎麼能製止得了!如果說隻放過王去榮而殺掉其餘類似的人,那這便是法律沒有固定的準則而引誘人犯罪。現在憐惜一個王去榮這樣的人而不殺,將來就一定會殺掉十個象王去榮這樣的人,這不也傷害了更多的人嗎?王去榮是個叛逆作亂的人,哪裏有在這裏作逆而在那裏就順服、在富平作亂而在陝郡規矩、逆亂於縣令而不逆亂於天子的呢?希望聖上從大局考慮,那禍亂不久就會平定。”唐肅宗把這件事下達給百官,讓他們討論。

太子太師韋見素等人也堅持嚴懲,但唐肅宗最終還是沒有聽臣下們的意見,赦免了王去榮。

從管理角度來看,唐肅宗的這一做法不值得提倡。要維護法規、製度的嚴肅性,就應一視同仁,不能隨便為特殊情況、特殊的人開口子。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了。諸葛亮為什麼心疼得流淚,還是堅持斬了馬謖呢?隻因軍法如山,法律是鐵麵無私的。如果憑馬謖父親和他本人為蜀漢立下的功勞,憑他們與先帝劉備的“關係”,諸葛亮稍稍開個“後門”,也未嚐不可。但諸葛亮深知,此門一開,軍法的鐵麵就再也“鐵”不起來了,成了“橡皮泥麵”了,對任何人都隻能做出軟軟的媚笑,再也沒有權威性和約束力了。

在單位裏也是一樣,製度一旦製定,就要嚴格執行,否則下屬就會輕視紀律,產生僥幸心理。

執行懲戒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要本著公平性原則,不能厚此薄彼。例如,單位裏的一名新人把上報的材料搞錯了,處長在大會上嚴厲批評了這個人。可沒過幾天,辦公室秘書也犯了同樣的錯誤,處長卻不了了之。這讓幹部感到不可理解,處長的威信大打折扣。這種影響是十分嚴重的。

二是及時性原則。當下屬犯了小錯的時候,應該及時懲戒,以避免他犯重大的錯誤。馬謖犯了大錯,論罪當斬,但斬了他也晚了,因為蜀國已經蒙受了重大損失。下屬犯了小錯不警告,他日後犯大錯,主管也有責任。

三是對違規者的懲罰力度不能太小,否則,不足以形成威懾。打個比方,一頭牛偷吃了菜園裏的白菜,如果它得到的懲罰隻是拔去一根牛毛,是不足以對它產生足夠的懲戒的。它嚐到了白菜的甜美,下次還想再來。

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麼街頭的小廣告屢禁不止了,因為他們張貼小廣告的成本極低,而要對他們進行懲罰又很難,他們違規的成本極低,而得利相對豐厚,自然屢禁不止,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