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戰爭的第一階段部署,就是在他們的全盤籌劃下,取得了可喜的收獲。得益於出色的偽裝和戰術欺騙,此次羅馬軍隊的大規模調動沒有引起匈奴人的絲毫察覺,可以說充分達到了出其不意的目的。
而當大軍深入敵境之後,各路指揮官的銳意進取、敢於爭勝的強大自信又讓第一次踏上匈奴領土的羅馬軍團一掃過去墨守成規、疲軟無力的表現,以勢不可擋的昂揚姿態高歌挺進。
其中,哈洛溫的南路神速進兵,在匈奴人未及反應之前就攻克了匈奴領地上屈指可數的幾座固定城堡之一的利沃夫,之後又馬不停蹄地進占了克羅斯騰,再往前,就是左穀蠡王營地所在,而按照事先製定好的作戰計劃,第一階段南路軍的最遠突進位置就是左穀蠡王營地因而哈洛溫沒有貿然進攻,而是就地駐紮,向周圍部落發起突襲。
至於北路,則推進速度相對慢得多,不過克洛斯的實際收獲卻也許更大,在開戰之前,克洛斯就通過匈奴特別事務司的情報做了不少研究,尤其是側重了解自己行軍路線上周邊的匈奴部族,結果被他發現了一個利用的地方,牧場在北方的幾個匈奴部族之間關係十分惡劣經常彼此間爭鬥,甚至不惜刀兵相見。
這在常人看來可能並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畢竟在匈奴這種情況很普遍,草原上的人性情粗野,因為一點仇怨就相互敵視的很多,可是當外敵入侵的時候,他們立刻還是會放下芥蒂,聯合起來。
那麼,克洛斯又是怎麼利用這一點來做文章的呢?很簡單,離間這些部族!不錯,麵對外敵,這些部族的確會聯合,但這種聯合其實是迫於一種共同的利益,建立在非常薄弱的基礎上的,一旦有外力介入事情立刻就會變得不同。
事實正如克洛斯所料,在他派兵突襲了幾個小部落,但放走了所有的俘虜,並趁機通過俘虜散播大量的流言之後,整個北部立時陷入一片混亂,不少匈奴部族都是人心惶惶,不知道消息是真是假,彼此防範,力量難以聯合。
而這時,克洛斯聰明地收回了軍隊,放任自流,驟然失去了外部的壓力,這些部族之間果然相互猜忌,其中幾個關係最緊張的部族甚至爆發了衝突,很快,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形勢就出現了。
於是,克洛斯果斷伸出了援手,幫助那些處於弱勢的部族,並且以大量的財貨乃至是兵器加以利誘,輕易就讓不少心懷怨恨的部族背離了匈奴,投入到他的麾下。再之後,秉著拉一派、打一派,威逼利誘相結合的原則,克洛斯不斷出擊,使北方情形發生大變,由於左賢王休屠被困在中路無人主事,凝聚民心,克洛斯的蠶食策略竟然讓小半的北方部族倒戈!
而在最關鍵的中路,對於此事還一無所知的休屠仍寸步不離地死死纏在緩慢推進的安奎拉大軍左右,自以為成功拖住了羅馬大軍的步伐,殊不知安奎拉比他還要不急,下令全軍每天隻需向前行進三十羅馬裏就可以紮營休息。
三麵截然不同的態勢一直持續到五月十二日,魯嘉大單於率領王庭主力十四萬騎兵向西而來,宣布與羅馬決裂,不死不休,同時單於的命令迅速傳達到王庭轄下各部族以及右賢王領內,匈奴人開始了恐怖的全民皆兵征集令,憤怒的魯嘉這是打算在自己的主場利用人數優勢徹底消滅進入草原的羅馬大軍。
一時間,草原之上,號角長響、風雲變色,滾滾煙塵鋪天蓋地席卷大地,大地發出的震顫從遙遠的東方右賢王領地一直延綿不覺傳遞到西部,無數牧民披上披甲、手持長矛,跨上戰馬,朝著預定的地點彙聚,涓滴成河,最終化作一股難以想象的洶湧鐵流!
百萬大軍,投鞭於河足斷其流,雄師在握的魯嘉自以為擊敗羅馬人已是必然,因而豪氣頓發,行軍路上竟不議軍情,反倒不停設宴款待各部首領,酗酒享樂無度,渾然沒有兵凶戰危的覺悟。
自信心爆棚的魯嘉單於絕不會想到,就在他率領著仿佛百川歸海的數十萬大軍磨磨蹭蹭地向前線進發的時候,在他的北方,一支羅馬虎賁之旅正有若風馳電掣般的長驅直入,如一柄出鞘的無比鋒利的絕世寶劍,直指他的老巢和心髒,單於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