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10年燕園的浸潤
素材前沿
30歲增選為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37歲升任團中央第一書記。44歲調任河南省省長,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的省長,也是建國後第一位博士省長。52歲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53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年輕的國務院副總理。在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出任新一任國務院總理。他就是李克強。追溯他人生成長經曆,10年燕園的浸潤,是其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克強是在1977年恢複高考第一年,以安徽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插隊知青和大隊黨支部書記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學法律係。在北大法律係77級這個大家庭裏,高考前相當一批人已經像高爾基那樣讀完了“我的大學”。正是在這種特別的環境中,相互之間的思想碰撞和知識交流,使北大法律係77級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氣質。北大法學院教授楊敦先曾稱呼77級的學子們為“黃埔一期”。學生中印象最深的是李克強,記得他經常思考立法和國家政製的互動。作學生時,李克強就是校園裏一位思想活躍、言詞犀利的學子。曾經的同學、現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的何勤華,在上海接受鳳凰網獨家對話時回憶,李克強給同學們的感覺是比較低調,但做事時不含糊,行事風格大刀闊斧,“他外表溫和中庸,但內心有一番雄心壯誌。”“李克強同學最早在學術和從政兩個方向都有發展趨勢。”當時77級有位教中國法律思想史的老師張國華,講課特別好,所以李克強最早的專業傾向是中國法律思想史。除了對學術的追求,李克強的勤奮用功也給何勤華留下深刻印象:李克強入學時英語也是從ABCD開始學起,“小本的正麵寫英文,背麵寫英文;去食堂的路上背,排隊時也背。”通過刻苦學習,到畢業時他的英語已相當好了。他還自學讓文科生十分犯難的、充滿了數學模型和公式的西方當代經濟學理論。大三那年,在龔祥瑞教授(憲法學家)的指導下,李克強和楊百揆、劉庸安兩位同窗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勳爵(AlfredDenning)的名著《法律的正當程序》。幾乎同時,李克強早前翻譯的《英國憲法資料》也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製委員會錄用,這本書共一萬多字。
在北大學習期間,李克強課餘曾擔任校學生會負責人。本科畢業時,他被評為優秀畢業生,是全校27位優秀生之一。
1982年,李克強麵臨畢業選擇,他原本打算去美國留學。當時的北大黨委副書記馬石江曾先後十多次勸說李克強留校。李克強最終放棄留學,選擇留在北大擔任校團委書記。這年年底被選為團中央常委,從燕園來到前門東大街。此時,雖已身居要職,但他與燕園的精神依從絲毫沒有中斷。在團中央書記處繁重的工作之餘,他先後攻讀完北大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榮獲中國內地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論文獎。在李克強讀碩士學位時,已在團中央工作,但人們還是經常看到他騎著自行車到學校上課。
一路走來,從法學學士到經濟學博士,10年燕園的浸潤,使他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也滋養了他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開闊的國際視野。2011年8月,李克強訪問香港期間,在港大尊重當地習慣傳統,用中英文交替發表精彩演講。訪港短短不到3天,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被香港媒體譽為“李旋風”。香港金融界人士形容李克強:“自信中透露著政治智慧,儒雅幹練、性格剛毅而又平易近人。”
李克強常年堅持閱讀英文原著。他密切跟蹤國際上最新的經濟科技動態。幾年前,他就批示國務院研究部門,要求他們深入研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長”等問題,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傑裏米·裏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甫一問世,立刻引起李克強的注意,他馬上要求發改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密切關注”。
因為閱讀廣泛,加之博聞強記,他可以在許多領域的前沿知識與中國古典篇章的典故之間,信手拈來,隨意切換。但凡聽過李克強講話的人,無不為他淵博的學識、敏捷的思維和生動的談吐所折服。在許多會議上,他基本都不用講稿,常常與參會者麵對麵交流,在深入提問、互動討論中,很快完成對各種觀點的集成、提煉和升華,迅速發現問題本質,並對一些問題的解決當場作出部署。許多人會為他會見外賓時從容不迫、詼諧幽默、見解深邃的風度所感染,其實這背後不僅是他北大十年寒窗苦讀的結果,更是他始終堅守“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信念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