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都認為,時間是恒定持久存在的。雖然它看不見,摸不到,但卻真實的存在著。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時間,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固然是恒定的。一秒就是一秒,一分就是一分。
但是,在一些科學構想中。時間是不均勻的。
宇宙大爆炸的起源說法,在很多年中都占據著宇宙起源說的主導地位。並不是說這個說法有多麼的有根據。而是這個猜想比較符合從無到有這個說法而已。這對於一直喜歡追根溯源的人類來說,是最有力的說辭了。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就目前的科技而言,這個猜想也隻能是猜想,沒有辦法去證實。
但是,時間不恒定的構想,依然可以被運用到這個模型上。
其實,不用把這個理論放大到宇宙的層麵,僅僅是從人類繁衍的角度,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目前而言,人類計時的方式,還是最初的規律,按照鍾表的指示來計算時間。
秒的理論定義為光在真空中傳播299,792,458米所需的時間;測量定義為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這個定義提到的銫原子必須在絕對零度時是靜止的,而且在地麵上的環境是零磁場。
這個定義,從確認的那一刻就再也沒有改變過。
但是,從人文的角度來說,按照這個定義來計算時間是不正確的。
我們來看一下古人所用的一些來定義時間的詞彙。
期月一整月。
間月隔月。
旬十天。
旬日十天左右。
兼旬二十天。
這些詞彙,在古代是常用的。也就是說,古人計時最常用的是天,而且動不動就是十天。
而現在呢?動不動就看看手表,要麼就是拿出手機看一看。
這不單單是交通工具便利的後果。
當然,交通方式的不斷變化,大大的縮短了人與人之間上的物理距離,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從其他方麵來看,人類做事的效率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而在文明程度的變化下,時間的變化也應該相應的改變。
古代的時候,出門旅遊或者辦個事兒,動輒幾個月,搞不好就是一年開外。而現在,你就算是去再遠的地方,三五天就能回來了。
古人要計算一些數據,幾十個人幾個月都搞不定,現在卻隻需要動動手指就搞定了。用相同的時間來衡量,著實不太合適了。
雖然這是一種隱性的變化,但是,會不會在某個時間段,時間會有一次大的跳躍點呢?
因為,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事實的話,那麼宇宙的膨脹肯定會帶來一些附加的影響。很有可能,恐龍的滅絕,就是在這個臨界點之上而發生的。不然的話,怎麼可能頃刻間,這麼龐大的種族就消失殆盡了呢?
此時,正處於時空風暴中的陳坤,腦子裏不斷地冒出這些念頭來。他甚至懷疑自己此時正在夢境之中。因為很多次,他白天遇到一些難題,絞盡腦汁都解決不了的時候,晚上睡覺的時候,在夢中依然會不斷的思考。有幾次,還確實是在夢中把難題解決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