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外人物報道
案例剖析
作者:曹凱
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筆者分析《紐約時報》和新華社的刻畫中共黨員的人物報道,來探討對外人物報道的一些共性和規律。
第一,要充分搜集資料和素材。
一般說來,自己熟悉的人物比較好寫。但很多時候我們對要采寫的人物並不熟悉。這需要我們在采寫之前全麵地了解他的背景,包括工作和生活經曆,這樣采寫起來才會有的放矢。尤其是采寫名人,關於他們的報道已經鋪天蓋地,如何才能寫出新意,資料的搜集至關重要。
李敦白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國人,在中國居住了34年,經曆過解放戰爭、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經曆跌宕起伏,《李敦白——站在中國背後的人》用精煉的語言完整展現了李敦白波瀾壯闊的人生,這與作者的資料收集不無關係。
當采訪重要人物時,隻有你的前期準備充分,被采訪者才認為你很重視這次采訪,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沒人願意對自己一無所知的記者敞開心扉。其實采訪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是每一個記者的常識,這不是人物報道所獨有的程序,隻不過由於人物報道形式單一,就要求內容更要吸引人,對記者的提問質量自然就有更高的要求,準備問題時也就更不能懈怠。
在美國,一篇無截稿時間限製的新聞作品,通常要花4個禮拜以上的時間進行采訪,有的要花費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反複地進行回訪。對於我們,這當然是一種時間上的奢望,但它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概念——花費一些時間、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你的采訪對象,將會提升稿件的質量。
第二,要重視細節描寫。
細節對於一個人物報道的成功與否非常關鍵。細節,是展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形象、真實、可信地表現人物,就是要讓細節說話。好的人物報道正是對人物的一言一行、矛盾發展的具體環節進行細致的描摹,注重細節的刻畫和渲染,才能生動地刻畫出人物的個性特點,豐滿人物的神韻,增強感染力。
“廣東潮州的私營業主劉思榮與眾不同地在他的座駕控製台上插著國旗和黨旗。”此文導語一開頭就以一個生動的細節引起讀者的興趣。為什麼車裏會插國旗和黨旗呢?接著作者娓娓道來。
從人性化的角度提煉細節,就要求記者在選擇細節時,必須注意生活的真實,努力發現那些能夠真實反映人物複雜性的典型細節,為塑造立體的人服務。“到達的當天他就見到了毛澤東和其他一些高級領導人。晚上他們一塊玩牌嬉戲,觀看勞來與哈代(美國喜劇演員)的電影。”這個細節充分反映了中共第一代領導人的平易近人和生活情趣,也反映了李敦白與中共領袖的親密關係。
第三,要善於講故事。
著名記者穆青曾說過,記者的感情要始終溢於胸中,時時流露筆端,隻有和主人翁息息相關,水乳交融,甚至摻著血和淚去寫他們,才能使讀者交織在感情的漩渦之中,撥動他們的心弦。
民間人物的身上既沒有新聞發生也沒有公眾們關心的談資,這類人物報道大多以故事取勝,呈現出人性的深度和複雜,記者在采訪時就是要做到如何讓對方像拉家常那樣來講述自己的故事,記者的任務是耐心傾聽,這就決定了民間人物的報道多以敘事為主,具有文學意境。
李敦白就是一個極富故事性的人。19歲時他就加入了美國共產黨。1946年,經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這中央書記處五大書記的直接批準,李敦白成為當時惟一的外籍中國共產黨員,成為一名為中國對外傳播事業奮鬥的外國專家。建國後,因先後牽涉蘇聯間諜案和“白求恩—延安造反團”而兩次蒙冤入獄。1977年11月他才被釋放並平反。1979年回到美國度假後在美國定居。李敦白見證並參與了中國的曆史進程,文章通過巧妙的背景穿插還原了這個精彩的故事。
《座駕上插黨旗的私營業主》也講述了五年來廣東潮州的私營業主劉思榮領導的金潮集團工業產值已從2002年的1.7億元人民幣猛增到4.19億元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