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1 / 1)

“大學”原意為王公貴族子弟的學校,也可以說是培養統治者的學校,所以又解釋為“大人之學”。《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也是一篇論述儒家人生哲學、講述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學問的政治性論文,全文10章,共1546字。北宋程顥、程頤兄弟等將其從《禮記》中抽出,並對其進行加工整理以後,與《中庸》、《論語》、《孟子》相配,合稱為“四書”,從此獨立成章。

成書背景

關於《大學》的時代和作者,曆來有不同的說法。朱熹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近代以來有人認為是思孟學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秦漢之際荀子後學之作。漢以前,《大學》並沒有被十分重視,直至漢武帝時,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經典才得到了很大尊崇和整理,《大學》也隨著《禮記》成為五經之一而進入了官方的學說和必修典籍之內。

內容簡介

北宋二程兄弟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語》、《孟子》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大學》“初學入德之門”的稱呼由此而始。南宋期間的大儒朱熹更是繼承和發揚了二程的思想,傾其一生心血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注,撰寫成《四書章句集注》,將《大學》列為四書之首。對於《大學》,朱熹可謂是用力甚勤,不過經朱熹注釋過的《大學》與《禮記·大學篇》中體現的秦漢儒學偏重為政治民的政治觀相比較,更多的是偏重宋代儒學誠意修身的政治觀點。朱熹加入了“格物致知”章,朱學思想彰顯其中,在一定的意義上,也可以說朱熹所詮釋的《大學》是朱學的代表,而非純孔孟之道的體現了。

總體思想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並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鬥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準;“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大學》還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與孟子的民本論,從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中可以找到這兩點存在的痕跡。《大學》裏的統治者都是以“尊長”、“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實際上他們還是站在剝削者的立場上這麼說的,他們所謂的“愛民”、“不暴戾”隻是為了維護他們上層建築的經濟基礎—生產力。隻有這樣,他們無生產能力的剝削生活才能得以鞏固。

名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