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列夫·托爾斯泰
在美國,2009年上映的喜劇愛情電影《Heisjustnotthatintoyou》對大眾的愛情觀提出了一個重磅而又非主流的觀點——從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探討了有女性的付出並沒有得到預期中的回報的時候的原因其實就在於“其實他沒有那麼喜歡你”,這樣的標題不由得讓觀眾詫異,這到底是怎樣的愛情觀呢,為什麼不那麼喜歡甚至是不喜歡還要在一起呢?
在微博中,有一則短文也關於愛情。在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的退休教授楊忠渭在50年前被女方家庭棒打鴛鴦,當時女友離開後他承諾“你等我,我會寫信給你”,此後他時常到收發室等女孩的信,這樣一等,就變成了一輩子!他終生未婚,至今他也是在收發室義務派送信件。除去故事的真實性與否,倘若在你的身邊有這樣的等待,同樣令人詫異,愛情是一種毒,染上後應該拿什麼來戒掉?
在香港,有個影帝叫梁家輝,已是中年的他更具魅力,在五光十色的娛樂圈中必然會存在很多這樣或者是那樣的、能夠讓他的婚姻布滿陰霾的因子。但是,總是會有網友能夠在香港的街頭看到他與妻子十指緊扣一起逛街,此時的妻子,由於許多因素而身材發胖、外形與這個影帝並不般配。曾經有人采訪過梁家輝,他說過一句“即使是現在,我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看著她,我都會從心裏笑出來,這個女人真美”,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是怎樣的夫妻才能造就這樣羨煞旁人的幸福婚姻呢?
在中國,有一個地產界的傳奇人物叫王石,愛好登山的他創造了許多奇跡,當年的他曾經說過“沒有我妻子我不可能登上珠峰”這樣對於自己婚姻的豪言壯語,令人對這段神仙眷侶羨慕不已。近段時間以來,王石的婚變被炒得沸沸揚揚,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錯了,讓婚變二字、婚外情三字不斷敲擊著這個故事呢?
在北京,有一個父親叫鄭淵潔,有一個兒子叫鄭亞旗,父子兩個都是小學都還沒有畢業,卻能夠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反觀他們的教育方式,都是父輩在家教育,自己編寫教材,自己學習,自己消化知識,鄭淵潔成為了中國的童話大王,鄭亞旗是一名出色的IT人員。怎樣的親子關係、怎樣的家庭教育讓這樣一個突破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家庭有著不一樣的成功?
在追星族裏,有一個人叫楊麗娟,她的偶像是劉德華。楊麗娟為了追星,有很多常人難以理解的行徑:讓父母變賣家中財物、不顧父親死活、對偶像有著歪曲的認知和幻想等等。在這個荒唐的追星事件背後,更多引起我們反思的是,是怎樣的教育讓這個女子出現當下的行為?又是怎樣的家庭造就了這樣的一段悲劇?
在你我身邊,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總有一個“你真是笨死了、你很煩”的“你”,總有一個“我都是因為愛你才這樣做的”父母親……父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又是怎樣的親子模式致使那麼多矛盾的出現呢?
所有的所有,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字——“愛”。
愛,有很多樣不同的詮釋,最常被人理解為“愛情”,因為,愛情從來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不管你是否擁有過愛情,還是仍在愛情中,隻要你是一個正常的個人,你都會與這兩個字沾上邊;如果把愛比喻成為一棵大樹,那麼“愛情”就應該是大樹成長的營養,待時間過去,又會生長出很多不一樣的枝葉,如婚姻、家庭、親子等等。
愛,有很多種不同的表達。情侶之間每天通電話表達愛意、在微博上曬幸福;夫妻之間每天的柴米油鹽也是愛的表達;孩子與爸媽之間每天的早安吻、晚安吻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我們都能擁有愛的能力,我們都可以追逐愛過後的幸福,我們都應該學會如何愛人以及成為一個愛的載體,關於愛,筆者希望通過“愛情”、“婚姻”、“家庭”三個方麵來進行探討。學會愛,世界會充滿更多無敵的正能量。
第一節愛情——有細水長流亦有驚濤駭浪
真花比塑膠花昂貴、短暫、麻煩、脆弱……但那是值得的,愛情也一樣。
案例:演員劉濤嫁入豪門,不久丈夫生意經曆困境讓媒體窮追不舍,有關的報道鋪天蓋地。他們的婚姻、他們的愛情到底是什麼樣的?無人知曉。某天,在網絡上出現了題為《底線》一篇長微博,筆者好奇地點開,讀到的第一句話是:“要做一名賢妻,底線是什麼?不是挺老公,哄婆婆,鬥小三,而是保住妻子這個職稱。男人沒了,便做不成妻子,再賢也頂多是賢女、良母。而新婚宴爾的我,好景不長,隔年便麵臨失守這條底線。福兮禍兮?”這個真實故事講述了妻子在丈夫最困難的時候,當好了妻子,守住了妻子的底線,陪伴丈夫走出陰霾的過程。字裏行間沒有任何華麗的修飾,但給人以細水長流的感覺。文章 的作者正是劉濤本人,以她親身的經曆講述了一種痛過後的領悟、一種關於妻子的“底線學說”。關於愛情、關於婚姻,有這樣的一句話:Tohaveandtoholdfromthisdayforward,forbetter,forworse,forricher,forpoorer,insicknessandinhealth,toloveandtocherish,tilldeathdouspart!
有人說,愛是一種選擇,一見鍾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罷,愛是做出一種選擇,選擇愛我們的和我們愛的人;
又有人說,世界上並不存在唯一的愛人這回事,而適合與你白頭到老的異性按照概率來算至少有三到九萬個。
反觀劉濤的描述,其實不就是許多愛情故事中的縮影罷了,尚且不看是否明星與否,你我身邊的愛情都會充滿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故事,所以說愛情就像空氣、水那樣,時刻存在!有細水長流的,也有充滿驚濤駭浪的!但離不開一句“我愛你”。
曾經聽到這樣的幾句歌詞:“夜太美,盡管太危險,總有人黑著眼眶熬著夜;愛太美,盡管再危險,願賠上一支超支千年的眼淚;痛太美,盡管太卑微,也想學粉身碎骨的滋味”。的確,愛情就想黑夜一樣迷人、愛情中的感覺很美、愛情是一場可能讓你流淚的冒險、愛情中總會出現有卑微的場景、愛情讓人有著無限的向往以及遐想,你的愛情呢?你會對愛情有著怎樣的需求?在愛情中,你走過了多少段路?麵對愛情,總能讓你想到提問的方式。
一、關於需求
1.你是在哪個需求層麵選擇自己的配偶?
關於婚姻與愛情的選擇,最簡單的解釋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的格局很重要,有的人看到的隻是自己半徑十米的範圍,有的人能夠看到100米甚至更遠。前者永遠不能理解後者的世界。這需要見多識廣,並且拋棄固有的成見,是一種人生格局的體現。筆者希望通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其結構如下:
(第一層)生理需求:水、食物、空氣、性欲、健康;
(第二層)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避免痛苦、威脅或疾病等,以及對金錢的需求;
(第三層)社交需求:友誼、愛情及其隸屬關係的需求;
(第四層)尊重需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
(第五層)自我實現需求: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
縱觀這五層機構不難發現,愛情,也可以說是年輕的、充滿激情的內心,是個人自我實現的一部分。楊振寧在其82歲高齡的時候娶了28歲的翁帆,在各方評論襲來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翁帆是上帝賜給他最好的禮物”。不管此語一出而來的各方攻勢:媒體、心理學家、兩性專家等等……作為楊老這樣一位充滿創造力的人物,他需要一種方式來保持創造力以及內心的激情。在他的底層的需求已經獲得了滿足,當然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麵上看待問題,尤其是看待了他習慣了一輩子的精神摸索。正是這樣,還處在低層麵需求普羅大眾才會不懂他的愛情觀罷了。
在電影《曲線難題》中的米奇是一個優秀、努力的女孩,一個同樣優秀的律師用一種尊重真誠的方法追求她遲遲未果;有一天米奇遇到一位棒球教練卻迅速進入愛河、情定終身,米奇說了一句“我喜歡你的心靈”道破了所有謎團,是站在心靈層次上的匹配讓他們的愛情發酵。
2.我的另一半在哪裏呢?
我們往往會從外在的條件來簡單判斷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女人應該找怎樣的對象,但是結果卻是大相徑庭的。就像是優秀的女孩與男屌絲(屌絲為網絡用語,意為在內在以及外在條件都並不優秀的個體)、優秀男孩與女屌絲的結合等等。反觀上述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就能對此有很好的解釋:首先,生理需求是產生愛情的基本前提,正是生理衝動產生荷爾蒙才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其次,女人常說的“安全感”就是第二層麵的安全需求,或許是因為某種女人的不夠獨立,又或許是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外貌出眾的一方才會選擇外形條件比自己稍微差一點的但是又能給予自己安全感的另一半,正如當年台灣第一美女“林青霞”決定嫁給刑李源時候說的一句話“他讓我有安全感”;再次,就是社交需要,比如說,戀愛中或者婚姻中的女人希望男人有很好的哥們兒,有事情發生能夠迅速通過各種關係解決。在中國的關係社會結構中,對社交的需求顯得格外重要。如果你讀到這裏,在你的腦海裏浮現了許多這樣的例子,那就說明你經曆過或者是見證過不同心理層麵需求的愛情了。
3.個體對於自己愛情的需求的認知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
有時候我們匆匆忙忙上了車,卻發現是錯的,或者還有更適合的班次。這時候,婚姻或者愛情作為一種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便會產生了作用。可是,這樣也會釀成更多不完美的、痛苦的愛情。所以,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讓自己走得更高更遠,直到真正找到心靈的匹配者,才會是最後的愛情結果!
如果能夠遇到和我們相像的人,背景、品味和興趣相同,也會令人非常愉快。事實上,人際關係的一個基本的原則是相似性:彼此喜歡者也相互吸引。在密歇根大學有一項研究,受試都是相互不認識的人,研究的規則是參與的人如果能夠與不認識的人交朋友,就可以免費住宿。學期結束後,參與者中的最好的朋友都是與自己最為相似的舍友;在普度大學,研究者將社會背景和政治觀點不同又或者是相同的男女安排在一起進行約會,每一對學生一起45分鍾喝飲料並且了解彼此,結果發現,相似的一對比不相似的一對更喜歡彼此;在堪薩斯州立大學,研究者要求13名男子擠在一個模擬空間10天,在這期間不斷評估他們對彼此的感情,結果顯示,彼此之間有許多共同點的人會相處得非常好!
二、關於初戀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勾起了許多人初戀的記憶,筆者曾經走訪過很多朋友,他們當中有過多次的戀愛經曆,有的初戀就是婚姻,也有的沒有戀愛過的,有人說:“我跟她拍拖很多年了,現在沒有了熱戀時候的那種激動的心情,但是就像是左手跟右手一樣,已經分不開了。”有人說:“我曾經被傷害過很重很重,所以現在不敢愛了。”有人說:“我渴望愛情,但是又很害怕有愛情,因為我不知道那樣子會是一種怎麼樣的感覺。”有人說:“我希望這次是最後一次的戀愛,因為我真的想要定下來了。”關於初戀呢?有人說:“初戀是我這輩子最好的回憶。”有人說:“初戀的時候年紀很小,所以已經沒什麼感覺了。”還有人說:“初戀的結束讓我學會了去愛,但是很多時候已經回不去那個原點了。”《那些年》裏麵有這樣的一句“人生沒有意外,隻能說是命運使然。躲過了聽見神奇魔咒的時機,卻因為一場荒謬又熱血的怪比賽,讓我與深深喜歡的女孩由此在愛情的路上分道揚鑣,各自化為一條線,在人生的路上奔馳,卻又彼此纏繞”。這是一句關於初戀、關於任何一段或許不成功的戀愛的概括。
對於看似已經過去,但又影響著我們的初戀,我們應該怎麼處理?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教授馬爾科姆·布裏尼恩的研究顯示,初戀的美好時光恰恰是未來婚姻幸福的障礙。他認為,人們往往把初戀的激情當作是評判未來感情生活的標準。因此,他呼籲,為了幸福婚姻,請淡忘初戀。的確,因為初戀不能忘卻,其實並不是初戀對象,是青春時期那種心靈上的悸動和對純情青春期那種懷念,所以,如果你是一個聰明人,則最好選擇不要去跟初戀對象糾纏不清,最好選擇忘記你的初戀。
三、關於情緒
當我們處於伴侶的情緒需求時,應該如何處理?相互依賴理論指出,人們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回報。當他們得到不錯的結果時候,他們就會依賴伴侶而不離開他們。所以,該理論認為在追求高水平結果時候,個人應該經常對自己所依賴的人寬容大度,因為這樣做是合理而且有價值的,如果希望雙方的關係維持下去,雙方都應該謹慎地保護和維護另一方的幸福。
有回報的相互依賴才更有可能發展下去。交換關係中的雙方不喜歡欠對方的話,他們認為隻有在個人能夠有所得的前提下,才會去關注對方的需求,交換關係典型的是陌生人之間或者是一般熟人之間的膚淺的、短促的、相對以任務為導向的邂逅。但是,在愛情關係中,如果你想讓別人對自己好,首先是自己要對別人好。
公平理論認為人們對存在著適度公平的關係最為滿意,這裏強調的公平並不是指人們得到回報的整體數量,隻有雙方在貢獻多的時候得到也多,關係才是公平的。如果你受益不足,你會怎樣做?首先,你可以試著通過改變你或者伴侶的貢獻或結果,來恢複實際的公平,如女性在家中的勞務會無意間變得很多,可以跟你的伴侶直接提出這樣的一個話題,並附上解決的辦法(如果一直都是我做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我會很累,我想要放鬆一下,今晚的晚餐可以由你來做嗎?);再者,你可以試著恢複自己的心理平衡,來改變你對關係的觀點,在親密關係中,千萬不能因為任何人的隻言片語而懷疑自己;最後,如果一個男人想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妻子,他應該多做家務,幫助照管孩子,始終保持自己的熱情。
第二節婚前婚後——幸福中暗湧的不安
一、婚姻與“分因”
幸福的婚姻有著很多的相似,而不幸的婚姻卻有著各自不同的故事。幸福美好的婚姻通話有著太多的相似,筆者在此則不作深入探討,而是從婚姻與“分因”(婚外情、離婚等等因素)進行對婚姻的詮釋。
有研究發現,離婚率在20世紀左右有上升。1990年,美國夫婦的典型離異在他們結婚後的頭7年,當他們結婚時,平均丈夫28歲,妻子26歲,每對離異的夫妻平均有0.9個小孩,總體看來,年輕的人比較年長的人更容易離婚,離婚再婚姻早期(特別事結婚後的頭二三年)比後期更加普遍。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項研究表明: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遠比把事業和物質成功放在第一位的人更快樂;與愛人保持親密關係、多花點時間在家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增加生活滿意度的關鍵因素。
西方國家如是,那中國婚姻現狀呢?
在中國社會中離婚二字就更為常見了,“小三”、“七年之癢”的詞彙不勝枚舉,在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中有幾句發人深省的經典台詞“夫妻之間也怪,沒好沒壞,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沒標準,有一個標準就是合適,合適了呢,錯的也會變成是對的,要是不合適,對的就會全錯了”、“男人最怕孤獨了,孤獨的男人最怕就是被誘惑了”、“幸福時有人分享,幸福會成倍,痛苦其實也是一樣的,因為你痛苦的時候如果還是不能放下對方,你就會惦記著他的痛苦”。
從1990年開始,在中國人的婚姻狀況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婚外情”。婚外情在現代社會已經越來越普遍了,因為網絡的興起,人們的社交圈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開始追求生活質量,使得婚外情變成婚姻中最為困擾的問題之一。
行文至此,我們都需要深思一下,婚姻的分開,必定會有其因果,是不良情緒?是爭吵?是上述的婚外情?
案例:筆者有一位朋友麗麗(化名),在剛剛結婚的時候就常常訴說著離婚的意願,覺得突然間的生活變得很難以置信,尤其是與在一些生活瑣事上,並沒有當初想象的美好,而是一再出現矛盾,如兩人的家人之間的信任,丈夫的姐姐常常到新房來做客,會把弟妹的化妝品拿走,她第一次知道後非常生氣,覺得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沒有經過丈夫的任何解釋,就大吵大鬧起來了,首先是由不良的情緒引起激烈的爭吵,而後就選擇了冷戰起來,而這次的冷戰就成為了雙方出現離婚的苗頭的導火線。後來,二人都到心理谘詢機構做了心理谘詢,在心理谘詢師的幫助下,理性地對待二人新組成的這個家庭,雙方都嚐試著進一步完善自我的行為與認知,學會了幫對方幫自己梳理情緒等等,她的婚姻生活有了長足的改善!
案例:李安憑借著《少年派》又拿了一座奧斯卡小金人,在領獎台上他對妻子喊出“I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