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三皇 苦三皇
原載《長江商報》2008年07月24日D40版
本期受訪人:彭翔華 1954年出生於漢口滿春路三皇街。1971年底赴宜昌市支援葛洲壩工程建設,此後長居宜昌。著有憶舊文章《大城小巷》係列。
近日,武漢地方誌辦公室推出“百姓看武漢”係列叢書。50多位武漢的老市民或自發走上街頭小巷去發現城市的遺存,或追憶往昔的、行將逝去的百姓風俗和大城小事。本報特推出“百姓眼裏的老武漢”係列專題,帶大家一起去領略老武漢在這些老市民記憶中的萬種風情。
◇街生活
當年建鼓皮房無規無矩
三皇街地處漢口中心位置,是寸土寸金的鬧市,又是較為典型的平民居住區。因此,三皇街的民居檔次較低,雖然也有帶天井的磚石樓房和磚木混建房,但最多的、最具代表性的房子是老鼓皮房。這種老鼓皮房看似簡陋,實際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形式上它是一種全木結構的樓閣建築,而全木建築是中國古典建築的特色和傳統。
鼓皮房無法同那些飛簷鬥拱、豪華精致的建築相比,它的材料來源容易一些,造價低廉一些,做起來快捷一些。即便如此,能弄到這麼一塊地皮,做這麼一棟房子,也會花去它的主人大半輩子的積蓄。
三皇街的鼓皮房,窗子是純木的,有開啟式、鑲插式的;門、拴也是木質的,門多為衫木,衫木門平直不易變形,又不重,且經久耐用,一扇門可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鼓皮房集中的街巷,多雜亂無章,不整不齊。房子靠房子,兩家共一堵鼓皮,這幾家出來一點,那幾家縮進去一些,多數又不在一條線上。有大門對大門的,有大門對後門的,也有大門對側門的,正的、彎的、斜的都有,於是就形成了彎彎扭扭的窄巷,最寬處不過兩三米,最窄的弄子隻能過一個人。這都說明了當年建房無規無矩,無章無法,有極大的隨意性。一塊荒地、野草叢生,有大大小小的“水氹子”,人們一塊一塊地占、一點一點地填,就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古三皇,老人們也叫它苦三皇。在這裏居住大不易,事事為難。
四個“歡喜”可挑一大擔水
老漢口的自來水曆史很早,三皇街離水塔不遠,可三皇街的人享受自來水的便利卻是很晚的事。解放前,用井水受限製,氹子裏的水髒,吃水要到小河(漢水)裏挑。街上也有專門挑水賣的。聽老人們說,過去大夾街、長堤街、福建街都是青石板路,挑水的人多,街上終日濕淋淋、油光光的。
1950年代,小巷有了自來水供應站,我們把它叫水管子,家家戶戶用水就直接到水管子去挑。三皇街的水管子設在一座老土地廟裏麵。土地廟大概隻有四五個平米,一張床、一個板凳,一個爐子,一位老婆婆負責放水,吃住都在裏麵。一分錢可以挑五小桶水,一大桶等於兩個小桶,挑一大擔水,還要找一個竹牌,一個竹牌等於一小桶水。我們把這種竹牌叫做歡喜,湊足了四個歡喜又可以挑一大擔水。“歡喜”一詞源自碼頭,碼頭工人把勞動計數用的竹牌叫做歡喜,竹牌就是錢,看見它自然就心生歡喜。
管放水的婆婆靠賺取水的差價為生,有時難免“尖”(小氣)一點,分量不足,各家各戶的水桶又不統一,有木桶、鐵桶,後來還有各式各樣的塑料桶,大小不一,放多放少,經常發生糾紛。最後還是由居民委員會出麵,在各家的水桶上,用白油漆打上記號,有了權威尺度,這才化解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