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賣杠”和“窮炫”(1 / 2)

武漢人的“講味”,恐怕是遠近聞名了,從“杠”和”“炫”(武漢人讀若sán)這兩個詞的誕生使用,也可窺見一斑。

“杠”,指“有味、氣派”,“賣杠”有點像北方話中的“顯耀、招搖”。街頭巷尾,愛打麻將者居多,這個“杠”極有可能就來源於麻將中“杠”,有“杠”就有錢得,“杠上開花”是大胡,“賣杠”的,底氣足,有本錢,敢打敢賣。

“炫”的意思和“杠”差不多,有時還連用,一個人從頭到腳鮮亮奪目,就說他“杠炫了的”。

何時有“賣杠”這一說?不知道,隻知道它由來已久,沿用至今,用途還很寬泛,大冬天打赤膊、一個人橫渡長江,八十歲的爹爹吃蠶豆,都可以叫賣杠。不過,用得最多的,還是指愛打扮,喜歡趕時髦。

清茶濁酒,布衣革履,賣杠不是有錢有閑人的專利,富有富的嗜好,窮也有窮的講究,窮人也賣杠,賣過了,就叫“窮炫”。

《白毛女》中有個喜兒紮紅頭繩的細節,街上一位太婆曾向我證實過它的真實性和經典性。太婆年輕的時候,三寸金蓮剛剛解放,一根紅頭繩,一條花綢結,一方細布袱子,都足以讓她興奮不已。穿件新衣服,巷子前,巷子後,無事也要走三趟,生怕別人沒看見,說話的聲音都比平時大了許多,無非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

當年的老漢口,穿的、戴的、擦的、用的,新樣新式,層出不窮,什麼香雲衫、羅緞紡、陰丹士林布,什麼雪花膏、美人膠,什麼戴春林香粉、警鍾牌肥皂,都曾一次又一次地撩起人們的心浪。

走街串巷的小販們瞅準了市場,一些對貧民百姓路子的叫賣聲時時在陋巷中響起。

有賣“美人膠”的,這玩意很平常,護發美發效果卻不錯,很受街婦們歡迎,男人用得少,民間便戲稱為“美人膠”。

老化妝盒

美人膠不是現成的膠水,而是紮成一小捆的長刨花。這種柚子樹幹加工的刨花,在一小碗水裏泡上一兩天,便會出現一種粘液,用軟毛刷蘸些泡出的粘性液體,梳理頭發,效果就像今天的摩絲一樣,既美觀又光亮。過去還有專門泡美人膠的容器賣,有的還很講究。

雪花膏是一種比較低檔的護膚用品,香味不正且不持久。武漢人把零買叫做“打”,打醬油、打醋、打酒、打圓圓豆豉,雪花膏也可以“打”。小販賣,商店裏也賣,解放以後還有,我見過。有的連雪花膏都打不起,就自己動手做。街上有個婆婆將糯米粉碾得極細極細,然後摻點香精、蜂蜜什麼的,自製美白霜,據說比零打的雪花膏差不到哪裏去。

開不起洋葷,上不起美容院,土方土法也鼓舞人心,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扯臉”。扯臉,也叫絞麵,一種古老的習俗,也是一種簡易有效的麵部美容,未開過的臉叫“汗臉”,第一次扯叫“開臉”,是從姑娘到媳婦的一道手續。扯臉流行時間長,直到六十年代,小街上還能得見。

前頭巷子有個女人手藝高,名聲旺,稱得上是半個專業戶,收錢與否就不清楚了。那女人穿件陰丹士林的褂子,頭上油光光的,動作麻利熟練,手指頭格外靈巧。先撲香粉,然後,一條細索子棉線交叉,象一個“又”字,一頭含在口中,另外兩頭左拉右扯,將臉部細毛和藏在毛孔的汙垢一齊清除,有的連眼皮上下、鼻梁兩邊、頸前頸後都來個徹底大掃除。

立竿見影的扯臉,扯出了光潔,扯平了皺紋,扯嫩了皮膚,也扯出了女人們的愉悅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