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煙花三月的西溪濕地很美,可麵臨三個月要完成教材編寫任務的我,卻提不起細細品味的興致,倒是林家陽教授雷厲風行的作風,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任務的艱巨和時間的緊迫!林教授再三叮嚀的那句話“兩本書,你能如期完成嗎?一定要保證質量,控製好時間進度啊!”語重心長,縈繞耳邊,三月餘音不絕。

三個月的強力突擊,逼迫自己對習以為常的工業設計教學工作進行了深刻反思。在重新梳理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原來一直在教學中使用的套路,可以有更為簡練的表述方式來與設計實踐相對應。在設計程序的表述中,就大膽提出了“概念設計、造型設計、工程設計”的三分法,並與一般教學課程安排的程序和企業實際運行的程序進行對照分析,強調造型設計僅僅是產品設計的一部分,意在引導學生對產品設計進行係統認識,避免對產品設計的狹義解讀。產品設計的專業訓練一般都不少於三個單元(三門課程)的循環遞進,本書選擇生活用品、兒童用品和IT產品三個項目來進行實訓。在第二章的項目範例的實戰程序部分,因為作為單一課程課時量的限製,和教材在篇幅上的約束,就隻有生活用品部分進行了展開,而在兒童用品和IT產品部分都進行從略處理,沒有細化。雖然在操作步驟上是大同小異,但側重點畢竟有所不同,不免留下遺憾。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IT產品給予我們新的啟示,尤其是非物質設計的出現挑戰著傳統的工業設計知識體係,生產和製造消失得無影無蹤,留下的是以界麵為主要形式的交互設計內容。這也為廣大的工業設計師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值得我們大家去關注與探索。

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編委會專家,尤其是林家陽、何曉佑、吳翔教授的大力支持;諸多有實力的設計機構和設計師不辭辛苦為本書提供優秀作品,其對中國工業設計教育的殷切深情,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在此特別鳴謝台灣浩漢的陳文龍先生、廣東工業設計培訓學院的湯重熹先生、深圳嘉蘭圖的丁長盛先生、深圳浪尖的羅成先生、廣汽汽車工程研究院的肖寧先生、上海指南的周佚先生、深圳洛可可的李文博先生以及廣州維博的黎堅滿先生所給予的幫助。由於時間倉促,篇幅有限,在設計機構、設計院校、設計師以及代表作的挑選方麵肯定存在著遺珠現象,對於未能選中者,謹在此致以歉意!希望在今後再版之時能進行增補。因為學識所限,書中偏頗、錯漏之處難免,還望各位專家、讀者在海涵的同時不吝賜教!

編者

2013年6月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