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窮忙族自我救贖(1 / 2)

若幹年前,我坐在電視機前,守候著反映80後修成正果的《奮鬥》。當時,我的境況是“努力工作,但總是得到很少”——我是每天工作12個小時,三餐都依靠路邊的小攤販來解決的“窮忙族”,我發現自己淪喪了生活,收獲的隻有對自己、對未來的焦慮和“別人總是得到比我多”的相對剝奪感,《奮鬥》是當時唯一的精神寄托。

看到陸濤和米萊有銀行般富有的父親,我羨慕;看到陸濤一個樓盤賺到了2000萬元,我嫉妒,但這一切都距離我太遙遠,我決定向向南和華子看齊。

當我努力工作,薪水突破五位數大關的時候,我發現紙幣正在貶值——收入的增加連通貨膨脹的速度都趕不上。其間,我彷徨、迷茫,焦急地尋找各種出路。

今天,當我撰寫這篇序的時候,我的收入已經大體可以滿足日常的生活開支,並且還有點結餘。不再依靠父母的接濟生活,對像我這樣的年輕人來說,走上了人生的另一個高度。但是,這種高度並沒有給我帶來更多的快樂,一直以來的收支勉強平衡帶來的僅僅是對沒有積蓄的擔憂和日複一日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所以,當我第一次聽說“窮忙族”這個詞的時候,似乎是找到了對自己生活十分貼切的一種描述,仿佛真的“找到組織”了。

讓我意外的是,當我將電子稿發給我大學時的導師5分鍾之後,導師在QQ上給我敲過來一句話:我終於找到“組織”了,隻是我現在已經脫離了“組織”。

導師隨後說道:“15年前,我是一個標準的‘窮忙族’,那時我在高中當班主任,每天六點鍾從床上爬起來,去教室陪同學們一起背書——我攻讀研究生學曆;晚上11點從學校回家。那時,宛如(導師的女兒)還小,未來的教育經費無法估計;嶽父身體欠佳,身邊常伴著瓶瓶罐罐,如何照顧他成了重要的家庭任務。我像頭牛一樣辛苦,安靜下來時,內心更是五味雜陳,難以盡數。”

如此看來,當時我的導師的人生也並不比我好到哪裏去——我們都體驗著或體驗過忙碌和疲憊的滋味。

導師繼續說道:“當時的我不用擔心會餓肚子,卻仍然需要算計著工資過日子,而為工資奔忙的過程占據了那時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我迷茫過,徘徊過,我在內心牢牢地握著一個結,或者說是一根救命稻草——不斷學習新知識,攻讀研究生。”

我問:“後來呢?”

他說:“後來就是現在這樣了。”

我瞬間釋懷。

奔波、迷茫、疲憊……幾乎所有帶有這種感情色彩的詞語,都能引起當今很多人的共鳴。或許這類詞比“畫餅充饑”、“望梅止渴”更能讓人感同身受——憧憬著、打拚著,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