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 第一章 靖英問對(1 / 2)

明成化二十一年八月,炎陽盛夏,浙江天目山一民舍旁的竹林內,傳出朗朗書聲。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誌於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

含氣之類,鹹願得其誌。”有一翩翩少年,唇紅齒白,麵目甚是清秀,雙手背在腰後,一邊踱步一邊背著《三略》,背起書來,不僅流利,而且抑揚頓挫,甚是好聽。

這時候,民舍內走出一長者,說道:“靖兒,前些日子爹爹教授你孫子兵法,剛剛爹爹看你功課本上“窮寇莫追”幾個字上標有記號,你是沒弄懂,還是認為孫子兵法有漏啊?”

“爹爹,靖兒隻是覺得窮寇也不是不能追?”

“哦,那你道是說來聽聽。”長者甚為好奇,不禁問道。

“孫子言窮寇莫追,估計是因為一怕倉促追敵兵,誤中埋伏;二怕敵兵無路可逃的情況下,折回來拚命。所以靖兒認為,追是可以追,但是必須要保持好陣型,提高警惕。”少年答道。

長者聽了,露出笑容,說道:“靖兒,你自小就聰穎好學,好讀書而不盡信書,且能反思書中之內容,實在難能可貴。若生逢亂世,必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的將才”。

長者停了一下,繼續說道:“四書五經,八股文,你可也要下工夫啊,秋闈現已放榜,你已高中解元,明年二月就要赴京會試了,隻有會試中榜,你那一身謀略才有用武之地啊。”

“孩兒謹聽爹爹教誨,自當努力學習。”徐靖應道。

原來,這位長者就是明正統十四年的兵部侍郎徐京彥,因土木堡一役受到牽連,而告老還鄉,隱居此地。少年便是其獨子,名喚徐靖,年方十八,從小聰穎過人,酷愛兵法,年紀輕輕,卻已熟讀天下兵法。

一家人在此隱居十餘載,日子雖然過得清貧,卻也快活自在。時光飛逝,一晃,又過數月。三年一次的京城會考越來越近,一日晚上,徐靖正在挑燈夜讀《孫臏兵法》。徐京彥走了進來,告訴徐靖收拾行李,明日一早,讓其先趕去南京相國寺,然後再上京赴考。

徐京彥交給徐靖一封書信,吩咐道:“南京城相國寺主持無憂大師乃我至交,他本是正統年間的禮部尚書,曾經多次當過會試主考官,你途徑南京時,替為父去拜訪伯父,好好向其學習,對你將來考試必有幫助,並替為父將此封書信交於他。”

“恩,孩兒知道了。”徐靖接過書信應道。

“此去京城路途遙遠,多帶些盤纏,以便不時之需,你從未出過遠門,路上可要小心。”徐京彥拿出一包盤纏,遞給徐靖。

“孩兒謹聽爹爹教誨。”徐靖收了盤纏答道。

次日清晨,徐靖早早吃了飯,就出發了,一路無事,不出幾日,便到了南京。

南京城自是熱鬧非凡,琳琅滿目的商品,紅的,綠的,黃的,藍的,紫的,什麼顏色都有,直看得徐靖眼花繚亂。徐靖想起臨行前父親的吩咐,不敢留戀太久,就急忙趕去相國寺。

到了相國寺,徐靖拜見了主持無憂大師,把書信交給方丈,並向其轉達了父親的問候。

方丈接過書信,看到故人之子長大成人,自是十分欣慰,雙手合十,說道:

“徐公子,記得老衲在你家第一次見你的時候,你才四五歲光景,在後院追打嬉鬧,甚是調皮,一晃十餘年,你已長大成人了。”

方丈接著又問道:

“與令尊大人一別十餘載,不知令尊大人身體如何?”

“多謝方丈掛念,我爹爹身體一向安好。”徐靖答道。

“那就好,徐公子先去後院客房歇息,用膳的時候,隻會有人喊你。”方丈說道。

“那侄兒就先行告退了。”徐靖說完,深鞠一躬,慢慢退了出去。

徐靖在小沙彌的一路帶領下,來到了後院的客房,喝了口茶,感覺甚是無聊,便想在寺內四處走走,透透氣。

走著,走著,突然聽到後院的另外一頭傳來了背書聲,仔細一聽,原來是《李靖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