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法言序》實際上是《法言》十三卷的目錄。李軌注十三卷本《法言》,序在書後,獨立成篇。五臣注十卷本《法言》,序則分散在各篇之前。根據古代著書習慣,書的序言和目錄都是放在書後。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淮南子·要略》、《漢書·敘傳》,序也包含了目錄,而且都是單獨作為一卷放在書後。所以看古代書目,常常在某書多少卷之後,還特別注明目錄多少卷。

之所以把序言、目錄置於書後,是因為隻有在作品寫成後,才能將所寫的內容總括起來作一番提要式的敘述,而目錄、各篇的提要亦在其中。就是在今天,這個工作程序也是如此,而不可能顛倒過來。不過古人是按照實際的工作程序排列,今人則是顛倒排列罷了。當然應當承認,對讀者來說,還是今天序言和目錄在前的形式,讀起來更方便一些。

至於五臣注十卷本《法言》把序分散在各篇之前,宋鹹《重廣注揚子法言序》說:“觀夫《詩》、《書》,小序並冠諸篇之前,蓋所以見作者之意也。《法言》每篇之序,皆子雲親旨,反列於卷末,甚非聖賢之法。今升之章首,取合經義,第次之由,隨篇具析。”可見在宋鹹之前,《法言序》本來是單獨成篇放在書後的。將序分置於各篇之首,則是宋鹹所為,而非本來麵目。後來司馬光作集注,又是按宋鹹的本子作的。這就形成了與李軌注十三卷本有別的《法言》版本流傳中的另一個係流。

其實,《詩經》、《書經》各篇之序,本來也不如宋鹹所說“並冠諸篇之前”,而是同聚一處,單獨成篇,置於書後的。《書經》各篇之序,乃孔安國移於各篇之前,所以他在《尚書序》中說:“《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詩經》各篇之序,則為毛公所移。這一點還可以從《書經》和《詩經》的有些篇,正文佚失了,而其名稱和小序卻保存了下來得到證明。正因為這些小序同聚一處,單獨成篇,所以一起保留了下來。若本來都各冠其篇首,自然就和各篇本文一起亡佚了。所以,為了反映《法言》的本來麵目,我們還是依照李軌注十三卷本的體例,把《法言序》作為獨立的一篇放在書後。

14.1 天降生民,倥侗顓蒙,恣乎情性,聰明不開。訓諸理,撰《學行》。

【注釋】

降:降落,引申為產生。生民:人民。語出《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薑嫄。”詩中的“民”指周人,大意是說,最初生出周人的,就是薑嫄。後來“生民”演變成一個名詞。

倥侗:幼稚無知的樣子。倥,借為“悾”,無知貌。侗,幼稚貌。《論語·泰伯》:“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顓蒙:完全愚昧不化的樣子。顓,同“專”。蒙,暗昧無知。《法言音義》說:“《漢書·揚雄傳》鄭氏注曰:‘童蒙無知也。’”

恣:放縱。乎:《漢書·揚雄傳》作“於”。情:情欲。性:本性。

聰明:聞見精審,即見識高明,富有智慧。不開:不開化。

訓:教導。《漢書·揚雄傳》顏師古注:“訓,告也。”諸:之。理:道理,指“聖人之道”。

撰《學行》:《漢書·揚雄傳》作“撰學行第一”。撰,著述,寫作。

【譯文】

上天生下世界上的人,最初非常幼稚無知愚昧冥頑,任意放縱自己的情欲和本能,見識智慧沒有得到開發,要用聖人的道理給以教化引導。為了說明教化和學習的重要,所以撰寫了《學行》這一卷書。

14.2 降周迄孔,成於王道,終後誕章乖離,諸子圖徽。撰《吾子》。

【注釋】

降周:從周公降生以來。周,指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他是周朝初年著名政治家,儒家心目中的聖人。迄:至。司馬光說:“宋本‘迄’作‘訖’,今從李、吳本。”孔: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立者。

成:成就,完成。於:句中助詞,沒有實義。王道:王者之正道,即所謂以仁義禮樂治理天下。

終後:孔子死後。終,原作“然”。《法言音義》作“終”。司馬光說:“《漢書》及李本‘然’作‘終’,今從宋、吳本。”《法言義疏》作“終”,因據改。誕章:大法,大道,指從周公到孔子所完成的“王道”。李軌於“誕章”絕句,並注雲:“諸子應時而作詭世之言。”這樣解釋“誕章”,不僅非常勉強,而且使“乖離”與後麵的“諸子圖徽”成為一句,就更講不通。所以是不對的。誕,大。章,法。乖:逢反。離:背棄。

諸子:指先秦至漢代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學派代表人物。圖徽:圖畫旗幟,喻諸子各成一家之言,與儒家分庭抗禮。《漢書·揚雄傳》作“圖徽”,汪榮寶說:“‘徽’即‘幑’之誤,蓋孟堅承用舊本《法言》作‘幑’,傳寫者少見‘幑’,遂改為‘徽’也。”(《法言義疏》卷二十)徽,旗幟。

撰《吾子》:《漢書·揚雄傳》作“撰吾子第二”。

【譯文】

從周公開始直到孔子,完成了按照古代聖王原則治理天下的製度。但是孔子死後,這偉大的章法被人們背離遺棄,諸子都打起自己的標誌旗幟,與聖人的原則相對抗。為了糾正這種情況,所以撰寫了《吾子》這一卷書。

14.3 事有本真,陳施於意。動不克鹹,本諸身。撰《修身》。

【注釋】

本真:最根本的性質。這裏指禮義、忠孝等封建的政治、倫理原則。本,根本。真,本質。

陳施:陳設,布施。意:借為“億”,即萬事萬物的意思。《漢書·揚雄傳》作“億”,李奇注:“布陳於億萬事也。”俞樾說:“溫公不言諸本有異同,是其所據本皆作‘意’。然秘曰:‘言陳施之動成萬法。’則吳司封本固作‘億’也。”(《諸子平議》卷三十五)

動:行事。克:能。鹹:皆。司馬光訓“鹹”為“感”,並把上句的“意”理解成意願、主張。他說:“鹹,感也。人欲陳施其意,治化天下,動而不能感人者,蓋由外逐浮偽,內無本真,不能正己以正物,故當先本諸身也。”顯然這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因為這就不是“陳施於意”,而是“陳施其意於天下”了。

本:根,引申有複返、尋求等義。諸:之於。身:本身,自己。劉師培斷此句為“動不克,鹹本諸身”(《揚子法言校補》),也通。

撰《修身》:《漢書·揚雄傳》作“撰修身第三”。

【譯文】

事物有共同的本質,分布於萬事萬物。懂得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用於所有的行事,如果行事沒有能夠完全做到這一點,應該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為了使人們能夠更自覺地修養自己,所以撰寫了《修身》這一卷書。

14.4 芒芒天道,昔在聖考,過則失中,不及則不至,不可奸罔。撰《問道》。

【注釋】

芒芒:遼闊遠大的樣子。天道:即所謂“聖人之道”。因為儒家認為聖人是法天行事的,所以說聖人之道是天道。五臣注本作“大道”。司馬光說:“《漢書》及李本‘大’作‘天’,今從宋、吳本。”

昔在:《漢書·揚雄傳》作“在昔”。聖考:先聖,古代的聖人。考,老,舊。李軌及李奇均釋“考”為“成”,即完成。但這裏的“在”不管是動詞或是介詞,後麵都應接名詞或名詞性的短語,不應該出現一個主謂結構的句子。而且在前麵《吾子》序中已講了“降周迄孔,成於王道”,這裏再講就重複了。所以還是釋“考”為“老”比較好。

過:過分。失:差誤,背離。中:最合理、最適宜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