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幼教天地
作者:林藝紅
摘 要: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也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熏陶,會對幼兒一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所以要受到高度重視。本文論述了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從四個方麵闡述了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措施。
關鍵詞: 幼兒 良好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
良好的行為習慣將使人受益終生。古希臘偉大的教育家亞裏士多德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充分闡釋了一個人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決定》第十八條指出:“小學從行為習慣入手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幼兒教育作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啟蒙基礎階段,更應該注意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更是深感在幼兒時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也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可是當今不少孩子,他們生活在四二一特殊結構的家庭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漸漸養成為以自我為中心、依賴、驕橫、霸道、不禮貌等不良習慣。如何改變現狀,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成為當今幼教工作者首先要思考和實踐的焦點問題,也是《幼兒園工作規程》所界定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多方麵配合,並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家長、教師要嚴格要求,反複抓,抓反複,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幼兒園的老師又應該如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呢?我從教以來,在長期的細心觀察、認真分析、交流探討的基礎上,力圖以不同途徑、不同方法,知行合一地進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一、營造氛圍,以情愛動人,培養幼兒講文明、講禮貌的語言習慣。
教育孩子學會禮貌用語是小班幼兒的發展目標,針對這一目標要求,我們在接待孩子入園及離園時,都以微笑服務的方式,親切、主動與孩子、家長問好、說再見。在這種寬鬆愉悅、溫馨文明的氛圍感染中,再內向、再不善打招呼的孩子也會深受感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學會主動、禮貌地與老師、同伴問好、道別。
擁抱,可以打開孩子的心扉。我班陳佳妮小朋友入園都半個學期了,還不肯開口和老師、同伴問好,每天入園總是用她那會說話的大眼睛看著值班老師。剛開始,我隻是主動地和她打招呼:“佳妮小朋友,早上好!”好幾天,任憑我和她媽媽怎麼鼓勵,她就是不回應,這種現象在幼兒園還是比較少見的。於是,我特別留意了她每天早上入園後的表現。通過幾天觀察,我發現佳妮小朋友每天從入園到融入活動,都必須有一個較長時間的情緒緩解過程。針對佳妮小朋友的性格特點,我改變以往的常規做法。每次我值班,看到佳妮媽媽的摩托車一停下,我就微笑地去迎接她、擁抱她,讓她感受到媽媽般的肌膚之親和親切之情,緩解她緊張的心理情緒之後再向她問好。功夫不負有心人,漸漸地,佳妮小朋友開口了,一階段後,她竟能微笑著主動向老師同伴問好了。
愛,需要用心傳遞。我班張源斌小朋友是一個客家人,剛入園時,也是從不開口向老師問好,不和小朋友交流。家訪之後才知道:原來他隻會說客家話,雖能聽得懂我們說的話,但不能和我們進行對話。了解根源之後,每天入園,我總是主動先向他問好,並拉著他的手,請他看著我說話的口型,教他跟我學說:老師,早上好。“在園一日”活動環節,我特別關注他,鼓勵四周的同伴主動和他交往;我還不時找機會與其說話,通過看著老師的眼睛說話、與老師頭碰頭說話、指著老師的鼻子說話等語言遊戲,引導他慢慢學會說: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老師好、老師再見等禮貌用語。
二、創設情境,量體裁衣,加強幼兒良好品德的行為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