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便攜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近距離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和摧毀工事等目標,是各國陸軍普遍裝備的反裝甲武器之一。火箭筒操作方便,能夠有效地殺傷近距離的目標或完成其他戰術任務,尤其是火箭筒所具有的質量小、結構簡單、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的特點,在曆次戰爭的反坦克作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火箭筒與“巴祖卡”

反坦克火箭筒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中,最早在1942年,在美國阿伯拉丁靶場上,美國陸軍斯科納上校和厄爾中尉對他們新設計的反坦克火箭筒進行試驗。負責美國地麵武器發展工作的巴尼斯爾少將看到火箭筒彈無虛發,欣喜若狂,當即拍板生產這種新武器。這種新武器後來被命名為M1式60毫米火箭筒。M1發到部隊後,士兵們覺得它很像美國喜劇演員波恩斯表演用的一種樂器--巴祖管號,於是就把火箭筒叫做“巴祖卡”。直到今天,在美國和西歐,仍把火箭筒稱為巴祖卡。

“巴祖卡”采用兩端開啟的鋼質發射筒,靠彈內火箭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推動火箭彈運動,發動機排出的火藥燃氣從筒後噴出,使武器無坐力。

火箭筒的結構特點

火箭筒一般由筒身、擊發機、握把、肩托和瞄準具組成,在發射筒上裝有瞄準具和擊發機構。射擊時,火箭彈依靠自身發動機推進機,幾乎不產生後坐現象。由於火箭筒的瞄準設計需要時間較多,所以操作者要注意隱蔽自己或者有同伴協助掩護,以保證操作者能夠安全有效地發射。

火箭筒根據發射使用和包裝攜行方式可分為:發射筒兼做火箭彈包裝具,打完就扔的一次使用型;彈、筒分別包裝攜行的多次使用型。按發射推進原理還可分為:火箭型和無坐力炮型。

軍事武裝中為了進一步提高火箭筒的破甲威力,火箭筒的口徑有增大的趨勢。為了提高對運動目標的命中率,出現了測距、瞄準、計算提前量三合一的瞄準具,使用型火箭筒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發展。

火箭筒的發展

在軍隊裝備中,對火箭筒的改進和發展的需求也逐漸增大。在20世紀50年代,火箭筒在技術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有效射程達到200-500米,破甲厚度達300-400毫米。典型產品有美國的M20式等。

到了20世紀60年代,第二代火箭筒在科學技術運用上,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廣泛應用。其中,兩截式和彈筒合一結構的火箭筒,以及多管火箭筒的發展使得火箭筒的種類以及技術含量更為先進。而且,火箭彈也發展為包括破甲彈、殺傷彈、發煙彈等多種彈藥。

70年代,各國研製的第三代火箭筒以增大威力為主,它們能摧毀當代複合裝甲主戰坦克。隨後,又逐漸出現了輕型和重型火箭筒同時發展的局麵,未來根據作戰的不同需要,還將出現與高新技術發展相適應的不同種類的火箭筒。

德國鐵拳150式火箭筒

1942年,德國人蘭格韋勒成功地設計出了鐵拳100式30毫米火箭筒,隨後便被大批生產並裝備於部隊。當時正值二戰期間,因此這種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超口徑火箭筒,被法西斯德國陸軍所使用。

鐵拳150式火箭筒由發射筒、機械式發射擊發機構、保險裝置、發火係統、瞄準具和背帶等組成,其發射筒是用無縫鋼管製成的一個兩端開口的光滑直管,內徑44毫米。並配用質量為2.3千克的子彈,有效射程也被提高到150米,用圓頂錐形藥型罩代替原來的尖錐形藥型罩,大大提高了破甲能力。

德國的“鐵拳”150式反坦克火箭筒,不但是世界上第一種超口徑反坦克火箭筒,也是現代反坦克火箭筒的開山鼻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績顯赫。

AT4火箭筒

AT4反坦克火箭筒是瑞典薩伯公司於1976年開始研製的產品,1984年開始裝備軍隊。1985年美軍開始裝備AT4,並把它命名為M136式火箭筒,主要裝備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AT4表現良好,基層軍官和士兵都認為它是廉價而有效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