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出現以前,戰爭就進入了人類生活,冷兵器則是人類使用時間最長的兵器種類。狹義上,冷兵器是指不帶有火藥、炸藥或其他燃燒物,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近戰武器裝備;廣義上,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石頭和棍棒是最原始的兵器,到青銅兵器大量應用時,金屬兵器將人類帶入刀光劍影的時代。

沿用至今的冷兵器

當文明的曙光開始照耀人類社會的時候,戰爭也出現在人類社會活動中,並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兵器也在不斷前進,冷兵器是人類使用時間最長的兵器種類,至少有數萬年曆史。

在原始社會末期,銅製兵器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戰爭也開始出現,一係列戰術戰略也開始萌芽,到了青銅兵器大量應用的時候,適合冷兵器時代戰爭的軍事戰術戰略已經成型,並開始指導戰爭。冷兵器按材質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兵器;按用途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方式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製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係兵器、護體裝具、戰車、戰船等。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沿用至今。

石兵器的出現

我國古代的冷兵器,最初就是由原始社會晚期的生產工具發展演變而來的。在原始社會中,沒有專門的軍隊,也沒有專門的兵器。原始人類為了方便狩獵,便將石塊和木棒進行粗糙的加工,製成原始的工具。而當各氏族、各部落之間因糾紛而引起的武力衝突日漸增多,規模也不斷擴大,發展成部落之間的戰爭時,單純地利用帶著鋒刃的生產工具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就有人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仿照動物的角、爪、鳥喙等形狀,采用刮削、磨琢等方法,製成最早的兵器,或者說是胚胎形的兵器。它們以石製的為多,所以稱作石兵器。最初的石兵器主要有石戈、石矛、石斧、石鏟、石鏃、石匕首、骨製標槍頭等,有的還把石刀嵌入骨製的長柄中。這些石兵器,大致經過選材、打製、磨琢、鑽孔、穿槽等工序製作而成。雖然石兵器很簡陋,但卻奠定了冷兵器的基礎,為研製第一代金屬兵器開創了先河。

青銅兵器的時代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人類在6000年前就開始冶煉和鑄造銅器。銅兵器也成為石兵器向青銅兵器過渡的中間階段。銅兵器的出現並沒有使石兵器走下曆史舞台,直到青銅大量應用,石兵器才成為曆史。

青銅是銅和錫及其他少量金屬的合金,也是第一種被大規模利用的合金,青銅時代就是以這種合金的名字命名的。青銅比銅堅韌,更適合做兵器。作為裝備軍隊的青銅兵器,在夏王朝已經問世。到了商代,隨著青銅冶鑄技術的提高,青銅兵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製品有長杆格鬥兵器戈、矛、斧;衛體兵器有短柄刀、劍;射遠的複合兵器弓箭;防護裝具有青銅胄、皮甲、盾等。商代以後,銅的采掘和青銅冶鑄業得到比較大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青銅複合劍的製造技術。這種脊韌刃堅、剛柔相濟的複合劍,既有比較高的刺殺力,又經久耐用,是青銅兵器製造技術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時,銅製的射遠兵器--弩,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鋼鐵兵器

在金屬中,鋼鐵的堅韌性能比青銅要好,更適合製作兵器,在兩千三百多年前,西方和東方相繼進入以鋼鐵為兵器主要材料的時代。

以我國為例,我國在春秋晚期,已經使用人工製造的鐵器,到戰國晚期已經煉成質地比較好的鋼,為製造鋼鐵兵器提供了原材料。到了西漢時期,由於淬火技術的普遍推廣,鋼鐵兵器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從東漢到唐宋,鋼鐵兵器進入全麵發展的時期,堅韌鋒利的各種鋼鐵兵器層出不窮。步兵使用刀、盾作戰,具有攻防兼備的作用;騎兵使用雙刃馬矟,可直透敵兵的鎧甲;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創製的連弩,使蜀軍的射遠兵器得到了很大改善;晉代創製的馬蹬,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和使用,提高了騎兵的騎術和戰鬥力;唐代時,官兵披著的鎧甲各種各樣,非常實用。

到了宋代以後,鋼鐵兵器雖然仍在發展,但是它們的戰鬥作用同逐漸發展的火器相比,便退居次要地位。

十八般兵器

鋼鐵兵器除了繼承了一些青銅兵器的類型以外,還出現了其他的一些兵器。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十八般兵器有:刀、槍、劍、戟、棍、棒、槊、鏜、斧、鉞、鏟、鈀、鞭、鐧、錘、叉、戈、矛。其中,在鐵兵器時代才得到發展的武器有刀、槍等。刀是短兵器,單刃厚背,主要用於砍殺;槍是一種刺殺用的兵器,是從矛發展而來的。槍比矛輕便和鋒利,因此從唐朝開始,軍隊開始大量裝備矛。在唐代,槍分為漆槍、木槍、白杆槍和撲槍。到了宋代,槍的種類更是多達幾十種。根據文獻記載,這些都是冷兵器時代的產物,是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簡單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