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山紅瓦綠樹下的青島往事
博采
作者:方秀華
“三麵鬱蔥環碧海,一山高下盡紅樓。”說起青島,人們會想到這裏是帆船之都、啤酒之鄉、旅遊之城。除了大海、嶗山、八大關外,青島還有什麼風景可看?答案是小魚山文化街區。
用“人文傳奇”來描摹小魚山這片占地約65公頃的老街區並不為過。那些留存於高低錯落、滄桑斑駁的老房舍與山麓青石路麵之間、為歲月所磨礪和遮蔽的,才是青島最不可錯失的風景。康有為、沈從文、聞一多、老舍、洪深、梁實秋、蕭軍、蕭紅等人都曾在這裏生活和工作過,他們的故居記錄了青島人文發展曆史中引以為榮的一段往事。
風景名人街
小魚山依傍海灣,向東俯瞰彙泉灣,向西眺望棧橋小青島,是青島景致極好的一個去處。山上,德式、日式老建築鱗次櫛比,掩映在綠樹和碧藍海天間。小魚山之美,不僅在於其清幽的自然風光,更重要的是,這裏的道路上分散著許多名人故居,如同一串珍珠,在時空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主要由環繞小魚山的福山路、魚山路、大學路和萊陽路4條街道及其周邊小巷構成,再加上黃縣路、大學路等街道上的老樓老院,組成青島老街最迷人的風景。
明清時期,小魚山處於青島村的管轄地帶,曾作為青島村民的山場。1891年,青島建置後,在小魚山西側建起清總兵衙門。1897年,德國入侵者強占膠澳(今青島)以後,在此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並先後於1900年和1910年兩度製訂城市發展規劃。小魚山東南麓的奧古斯特-維多利亞灣(今彙泉灣)被規劃為青島第一個別墅區,德國總督臨時官邸在此興建,地政專家單威廉及伯恩尼克等人的別墅相繼出現。1903年,隨著沙灘旅館和跑馬場、露天音樂台等的興建,維多利亞灣成為亞洲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早先,這一帶隻允許歐洲人居住;1911年辛亥革命後,代表舊勢力的清末遺老將青島的德國租界作為政治突變的避風港,形成第一次移民風潮。1912年,恭親王溥偉在此築廬避居,華、歐隔離的政策就此打破。
小魚山名字的由來則另有一番故事。據說,1891年清政府在青島開埠後,這座靠近總兵衙門的山頭被人稱為“衙門山”。到了20世紀 20年代,一條新開鑿的“魚山路”將衙門山分為東西兩部分:其中,西部山頭隨著日後蓋滿建築而逐漸“消失”,保留下來的東部山頭則被稱為“魚山”。值得一提的是,這條魚山路中的“魚山”原本指的是聊城東阿的一座佛教名山。
不過,青島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魚山,在接下來的時光裏,見證了眾多文化名人的到來,並由此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
詩意昌盛園
1923年,康有為入住原德國總督副官官邸,成為入住小魚山街區的第一位文化名人。
1924年,私立青島大學成立,後改為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這裏又誕生了亞洲第一座水族館,成為中國近代海洋科學的發源地。由此,小魚山周邊迅速聚合起一大批人文與科學精英,小魚山逐漸演變為近現代文化和城市文脈的盛大凝結之地。這些人中不少來此之前還一文不名,青島則成了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諸多文化人士之所以選擇青島以及小魚山,與這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密不可分。康有為認為,這裏“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車,中國第一”,非常適合居住。
另外,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青島是南京國民政府的特別市,與南京、上海、天津、漢口並列為中國五大直轄市。當時的青島政局相對穩定,工商業比較發達,宜於經濟和文化發展。盡管屢遭列強覬覦侵占,但地緣優勢使其遭受的破壞和影響比起許多戰略要衝城市小得多。
20世紀30年代,青島的文化土壤也適宜城市文學成長。當時的青島報業發達,有中文報紙近20家,外文報紙近10家。就青島的城市人口和規模而言,報紙覆蓋率相當高。報業發達,文藝副刊自然也活躍。作為現代文學的重要載體,報紙文藝副刊可以看作文學氣候的晴雨表,青島發達的報業同樣也給文藝副刊帶來了勃勃生機。
加之當年位於魚山路的青島大學,儼然成為一塊吸納國內主流文化思想和文藝思潮的學區高地。也正因為這塊擁山而聚的知識高地,當時的青島一度與北平(今北京)、上海並稱國內三大學術重鎮。小魚山文化街區的名聲那時就已經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