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3 / 3)

六十六、非受災人群會出現情緒反應嗎?

作為第四類受害者,非災區的民眾往往根據距離的遠近以及與受害者關係的親疏,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情緒與行為反應;他們麵對危機事件信息時的風險認知(即個體對存在於外界各種客觀風險的主觀感受與認識)與應對方式是是否產生不良情緒反應的關鍵因素。

六十七、哪些非受災人群容易出現災後情緒反應?

以往遭受過災難或創傷事件的人。

有親人或朋友在災害中遇到危難或生活在災區的人。女性和兒童、青少年。

患軀體疾病、殘疾的人,或者以往在災難中身體受傷的人。

曾經有過情緒、行為問題的人。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

六十八、非災區人群出現情緒反應應如何調整?

成年人出現不良情緒反應後可作以下調整!肯定自己有這些情緒反應,如恐懼、憂鬱、焦慮不安、憤怒、悲傷、憂鬱等都是正常的。接受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這些反應並非表示你的心理有問題。

盡量不去接觸悲慘的、有創傷性的影像資料,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能化解心理矛盾的活動和情境中去,把注意力指向無害的事物或從事有益的活動以減輕痛苦。

幻出現負性情緒反應時做深呼吸等放鬆訓練和肌肉放鬆訓練。

出現負性情緒反應時也可以在腦海中不斷回想自己在“安全島1指一個人覺得最安全、最舒服的地方,這個地方可以是家中的沙發、床、戶外的草地、沙灘等曾經讓自己安心愜意的地方)時的心情,想象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不良情緒可得到緩解。

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或者先聽能反映自己情緒的音樂,然後聽寧靜舒緩的音樂。

演唱歌曲、參加適度的體育活動或休息。

當腦海中出現看到或聽到的發生災害時的情景時,你還可以雙手交叉輕拍雙肩,右手拍左肩,左手拍右肩,這個姿勢也正好能擁抱自己,愛惜自己。

樹立對災害的正確認知,了解預防各種災害的知識和災害發生時自救逃生的方法,從而確立對自我生命掌控的信心。

多與家人和朋友交流不要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壓抑,要依靠開辟良性宣泄的渠道選擇適當的時間、地點、對象,采取適當的方式將自己的痛苦表達出來。

不要阻止親友對傷痛的訴說,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痛苦,是幫助他們減輕痛苦的重要途徑之一;不要勉強自己和他人去遺忘痛苦,傷痛會停留一段時間,是正常的現象。

可接受個別心理谘詢、團體輔導或電話谘詢。

兒童青少年出現不良情緒反應後可作以下調整、成年人應盡量不在兒童、青少年麵前表現出自己的過,度恐懼、焦慮等情緒和行為,及時緩解自己的壓力、調整情緒。成年人穩定的情緒、堅強的信心、積極的生活態度會使兒童、青少年產生安全感;家長、老師應盡量避免讓兒童、青少年接觸悲慘的、有創傷性的影像資料,幻家長應多陪伴、關愛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和撫慰;“促進表達:鼓勵並傾聽兒童說話,允許他們哭泣;告訴孩子擔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表現;通過鼓勵孩子玩遊戲、畫畫等方式來使其宣泄其不良情緒不要強求兒童表現勇敢或鎮靜;多作解釋:不要批評表現出幼稚行為的孩子,這些暫時出現的“長大又變小了的行為”,是兒童常見的心理反應。對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如果兒童的不良情緒反應持續存在,應及時帶其到醫院精神科或心理谘詢室就診;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死亡教育,討論生命的意義是有必要的。兒童、青少年對死亡概念是:無法接受,也無法否認。對自己的死亡,會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聯想和擔憂,所以死亡教育不應忽略這是重要的心理重構步驟之一。讓兒童、青少年由此發現生命的意義,透過社會支持與今後的學習生活產生新的聯結,超越不安與恐懼。以生命教育的實施為重點,讓孩子學習了解死亡,分享討論其感受,杜絕不切實際的擔憂和幻想。隻有正視死亡,才能珍惜生命,更積極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