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災區管理者對救援人員出現的心理問題可以做些什麼?
災區管理者要正確看待救援人員出現的心理問題,認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加以引導。
確保獲得休息、飲食、情感的表達和支持係統。
對救援人員保持高度的關心,敏銳地注意到他們的身心變化給予他們真誠的鼓勵,肯定他們的表現。
幫助救援人員鞏固和完善自身的支持係統,鼓勵救援人員多與家人、朋友、老師、同學溝通。
請臨床心理學專家提供必要的心理行為訓練幫助,使救援人員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調試的方法,比如放鬆的技巧等。
安排救援人員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一定的娛樂。
保證救援人員能定時定量地飲食。
堅決反對救援者做“超人”,不讚成連續作戰、疲勞戰。
必要時(如救援人員長時間失眠、無法進食、無法與人溝通等),讓有關救援人員停止工作,令其休息。
識別出生理和情緒反應比較嚴重的救援人員,及時進行個體心理幹預。
在救援人員離開現場三到五天內要接受專業的團體心理輔導整理在救災行動中出現的各種情緒特別是疏導各種負性情緒,盡量防止此次救援活動對他們今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提倡科學的心理救援。
第六部分接收地地震中有一個詞,叫尊嚴。
在地震中有很多孩子失去了家園,失去了父母,在社會給予他們關懷的同時,也請注意保護他們的尊嚴與情感,不要總強調孤兒這個詞。首先他們是人,要學習,要工作,也要有尊嚴地活著。他們也要承擔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
(摘自“健康網”)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許多校舍坍塌,許多學生殞命在青春年華階段全社會都在積極關注受災地區的青少年。教育部已提出,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積極接收災區學生入學,並提供生活補助。各個地區的教育機構也已經作好了接收這些來自地震災區的孩子的準備。在感受這股社會暖流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很多教育機構在搞一些歡迎儀式、媒體采訪等等。這些做法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特殊給他們帶來一種壓力,並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五十七、災區青少年如何盡快適應異地新環境?
當災區青少年從災區來到一個全新的地方,一切都與他過去所熟知的事物迥然不同,這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震動。但隨著他逐漸適應當地的文化和生活習質,逐步熟悉周圍的一切他的心理會逐漸恢複正常。要記住:要主動適應環境,而不是環76
境適應你。為盡快適應環境,災區青少年可以做下麵一些事:盡快熟悉居住環境祀絞園環境,學會打理自己的曰常生活調整作息時間,適應食宿,養成好的睡眠習慣盡量按照一個以前習慣的時間表來生活這樣會感覺到生活有平衡感,有所依靠。
不要封閉自己,多與他人交流主動和照顧者或者其他可以信任的成年人談論自己的感受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你減輕悲傷,而且他們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你,更好地了解什麼時候以及應該怎樣來幫助你。
多和同齡人交流也能從中獲益。
不用擔心成為別人的負擔,或者怕引起別人的不安而保持沉默不要認為別人不願意傾聽不要等到筋疲力盡或者絕望時才去尋求幫助。
親友並未經曆和自己相同的遭遇,不要責備他們的誤解或拒絕他們的關懷。
可以明確地告訴親友你要什麼、不要什麼,你有自己的應對方式,他們會了解而且支持的。
如果有任何方麵的需要(比如需要吃什麼東西,或需要與人聊天等),一定要對老師、親人、朋友或者其他人說出來。
可以要求你信賴的親友給予陪伴、心理支持及真誠的。
在學絞裏,以自信、寬容的心態,盡快融入集佈麵對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以及新功課、學習方法和學習要求等你在好奇的同時,也會不同程度地存在惶惑和擔心,要學習新的學校規則,交新朋友獲得他人的認同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