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旅行
卷首語
借助有動力的各類交通工具,人們可以輕易到達地球的各個角落,夕發朝至就能置身於千萬裏之外。而有那麼一群人,偏要用最簡單的交通工具—自行車,以自己的體能作為驅動力,用盡可能舒緩的速度去感受這個世界。
中國是自行車大國,但將自行車作為提升生活品質的方式而不是普通交通工具的人,則隻有很小一部分。自行車長途旅行是感知世界最溫和的方式,大二八年代是迫於現實生活的需要,而現在的旅行則是迫於內心的需要。作者穆佳騎行川藏線時曾因特殊原因搭車一段,可到了終點歇息後,他又返回搭車點,重騎了搭車的一段路程。對他來說路是神聖的,他要親自騎完,才能對得起自己的內心。他無需給任何人交代,而是要給自己一個完整的答案。
在這個生活越來越便捷的社會,人們通過高科技手段能夠輕易達到所設定的目標,但同時也使得夢想的含金量由於其實現的便捷性變得輕而又輕。事實上曆盡艱難的過程,要比輕而易舉的抵達會收獲更多的感動。記得第一次入藏,我在滇藏線上搭了一輛運油的卡車,經曆過暴雨塌方、高原換胎等一係列當時認為的艱難,半個月後接近拉薩郊外時正值薩葛達瓦節,入夜的路邊仍有人們在行走轉經,天空一輪皎潔的月亮,透徹的美直撼人心。遙望拉薩上方的天空,是一種神秘的紫紅色,當時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而之後的幾次入藏都是飛機或者火車,原本心裏被拉得長長的期待被縮得很短,再沒有了那種漸漸接近後抵達的感動。
在本期專題出場的還有幾位將車玩到極致的玩家。計成,第一個完成自行車世界三大環賽之一的中國選手;依泉,將在固定齒輪自行車上打馬球的運動引入中國的德國女孩;李顯一,山地車速降選手,他親身示範給大家,山地車速降不是高危運動,可以運用自身的控車技術讓速降達到完美。
生活中許多身體力行去做的事也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受:DIY的小裝備在某方麵也許更切合個性的需要;親手烤製的蛋糕能傳達出更貼心的情感;親自清掃房間塵埃後感覺心裏也會變得敞亮。自己給自己的辛苦不是辛苦,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