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前進下去的動力無非是欲望,如何把握,難以權衡。他試探性地問道:“陸書記,我們先去哪個鄉鎮?”
陸一偉想了想道:“先去萬龍山吧。”
“哦,要不要通知一聲?”
“不必了,直接過去。”
“新聞媒體通知嗎?”
“不用了。”
許昌遠本想繼續往下說,最後還是咽了下去。換乘了越野車,碾壓著還未融化的積雪緩慢前行。陸一偉透過車窗凝望著皚皚白雪,腦海裏回想著蔡潤年提出的旅遊立縣的發展定位。他是要眼前利益製造漂亮的GDP速度攀升,還是著眼長遠利益為龍安縣留下金飯碗造福一方百姓,這是他一直在琢磨的事。
一個人一個執政理念,就好比蘇啟明,擔任市長後的口號就是大招商,招大商,不管什麼企業,隻要願意落戶北州市,市政府將提供各種優惠政策,通過產業聚集來彙集人氣,拉動城市發展框架,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再看東州市,產業和旅遊是其手中的兩大王牌,雙輪驅動,齊驅並進,最大限度地盤活市場資源,成為全省當之無愧的第一經濟大市。
當然,龍安不能與地級市比,也不具備可比性。底子薄,產業少,企業少的可憐,除了幾個煤礦外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企業,如此單一的產業模式,想要發展如同逼近死胡同。
“昌遠,昨晚聽了蔡教授的講授有何感想?”
許昌遠坐在副駕駛室,扭頭道:“陸書記,我覺得蔡教授的定位非常準確,認清形勢,破解難題,找到了龍安未來的發展的路子。”
“我不是聽這些,而是問你如何實施。”
許昌遠想了半天,鼓起勇氣道:“我覺得還是錢的問題,如果沒有錢,什麼都幹不成。”
陸一偉看著他微微一笑道:“錢從哪裏來,你想過嗎?”
許昌遠一下子難住了,不好意思地撓撓頭道:“陸書記,恕我愚鈍,還需您指點一二。”
麵前的許昌遠比自己大,但在思維方麵有些僵化。這不能怪他,龍安本來就封閉,走出去的人很少,帶不回先進的思維。到目前為止,他還沒發現一個有超前思維且有想法的人。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慢慢引導啟迪。
陸一偉望著窗外道:“其實龍安最大的瓶頸不是交通,不是沒錢,更不是貧窮,而是頭腦,是思維,更是想法。我到龍安後這些天,機關幹部給我的感覺就是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沒有人開動腦筋想要改變現狀,更多的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
許昌遠慚愧地低下了頭,道:“您說的沒錯,龍安現狀就是如此。您說龍安不重視教育,每年考試在全市都是名列前茅,走出去的優秀學子很多很多,但回來的沒有幾個。用老百姓的話說,回來幹什麼,要企業沒企業,要公司沒公司,難道還回來種地嗎。長此以往形成了惡性循環,留不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