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的影像化研究
學術論壇
作者:楊雁雁 陳詠
[摘 要]本文梳理了我國不同類型的民間故事的影像化現狀,指出了相同的民間故事影像化後的差異性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在影視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歸納了民間故事影像化的優勢,即民間故事自身的魅力和受眾的熟知,故事具有的可複製性和再生能力。本文最後探討了民間故事影像化的方法和規律,指出民間故事影像化的過程必須適應當代受眾的期待視野和審美心理,為遙遠的民間故事注入當代的生活氣息和價值觀念,同時注重影視技術帶來的視聽表現力。
[關鍵詞]民間故事;改編;影視
民間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著人類的曆史和記憶,表達了民眾的愛憎和情感,反映了傳統道德和審美取向。許多民間故事通過世代傳承,經過無數人的遴選和再創作,累積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濃縮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具備了雅俗共賞、超越時空的恒久魅力。因此,將民間故事轉化成影視藝術作品,無疑是一件既有現實價值也有曆史意義的大事,它不僅能為當下的影視創作提供豐厚的創作資源,而且還能讓傳統文化得到更加生動鮮活的延續發展。所以,深入研究民間故事的影像化創作規律,讓更多的傳統文化以更加曼妙的身姿呈現在影視作品當中,已成為一項極有價值的 課題。
一、民間故事影像化的現狀
民間故事中散落著大量的傳奇性人物,他們的故事有的傳奇曲折,有的纏綿悱惻,有的幽默詼諧,這些都是影視劇創作的靈感源泉。我國影視藝術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不僅從積澱千年的民間故事中汲取了大量營養,而且還多次將這些故事影像化,並贏得了大眾的由衷喜愛。
(一)不同類型民間故事的影像化
自20世紀以來,源於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薑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的影視劇已多達數十部,可謂各具風姿,經久不衰。
其中,改編自《牛郎織女》的影視劇有:1926年大中國影片公司拍攝的《牛郎織女鵲橋會》,1963年拍攝的戲曲片《牛郎織女》,2003年香港古裝愛情電視劇《牛郎織女》和2008年中國內地電視劇《牛郎織女》。改編自《孟薑女》的影視劇有:1926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的《孟薑女》,198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戲曲電影《孟薑女》,1939年周璿、白燕主演的古裝愛情電影《孟薑女》以及2004年的電視劇《孟薑女》。改編自《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影視劇,以1926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的《梁祝痛史》為開端,至今已有近20部作品,其中還有一部是2004年製作的動畫片《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中,改編自《白蛇傳》的影視劇最多,已達20餘部,其中最知名的是台灣戲曲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和徐克導演的電影《青蛇》。
大量的民間故事是以神話的形式被人們口耳相傳的,如《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後羿射日》《精衛填海》《黃帝大戰蚩尤》等,它們有的成了影視劇的主要內容,有的成了影視劇的重要 情節。
民間故事中有一些是兒童題材的故事,他們大多被拍攝成了動畫片,如《寶蓮燈》《猴子撈月》《曹衝稱象》《狐狸打獵人》《人參娃娃》《老鼠嫁女》《馬蘭花》。這些動畫片大多是20 世紀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短片,隻有1999年的《寶蓮燈》和2006年的《馬蘭花》是動畫長片。
民間故事在傳播過程中,有些會被文人加工整理成小說或戲曲。四大名著中就有兩部源於民間故事:《西遊記》是吳承恩對民間西遊故事的演繹,《水滸傳》是施耐庵對宋江起義故事的編撰。後來這兩者又被轉化成很多舞台劇、影視劇、遊戲和動畫作品,其中最經典的是1997年播出的電視劇《水滸傳》,這部電視劇是對原著最忠實、最全麵的影像描寫,播出時達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西遊記》的影像作品更加繁多,如楊潔導演的電視劇《西遊記》,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和《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周星馳導演的《西遊降魔篇》,甄子丹、周潤發主演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等。
“三笑姻緣”是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主要描述了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與無錫華鴻山太師婢女秋香的戀愛故事。初登銀幕的三笑故事是1926年上海天一公司的《唐伯虎點秋香》。最為經典的是1993年7月在香港首映的喜劇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由周星馳、鞏俐主演。該片為周星馳的港式無厘頭喜劇經典作品之一,因其幽默的對白與誇張的劇情,成為重播率極高的電影。
“濟公傳說”源於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明清以來,濟公傳說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濟公才華橫溢、樂善好施,卻又貌似瘋癲、嗜酒好肉,他的故事被演繹成了20多部影視劇。其中以1986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濟公》最為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裏麵的插曲更是廣為傳唱。
“白毛仙姑”是20世紀30年代末流傳於晉察冀一帶的故事,它於1940年被改編成歌劇《白毛女》,在紅色根據地產生了廣泛影響,有效地配合了“減租減息”和“土改”運動。1951年,白毛女的故事被水華和王濱改編成了電影《白毛女》。“文革”期間,該故事又被改編成芭蕾舞劇並拍成了電影。
“木蘭從軍”的傳奇更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據此改編的影視劇多達十餘部,如1939年卜萬蒼導演、歐陽予倩編劇的《木蘭從軍》,迪斯尼動畫電影《木蘭》以及2009年馬楚成導演,趙薇、陳坤主演的新版電影《花木蘭》。
少數民族也有為數眾多的民間故事,有些也被拍攝成了影視作品,如《阿詩瑪》《劉三姐》《阿凡提》《孔雀公主》等。
(二)民間故事影像化的差異性
經典民間故事常常被影視作品反複演繹,在不同的時空、文化和媒介裏,經過藝術家的個性化闡釋,民間故事在影像化後呈現出了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的風采。
《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講述了許仙和白娘子的愛情故事,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最早流傳於唐代,明代文人馮夢龍將其收錄在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中,改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以此為原型拍攝的影視劇和動畫片數目繁多。最早是1926年由上海天一電影公司出品的《義妖白蛇傳》,胡蝶扮演白娘子,吳素馨扮演小青。之後明星公司、邵氏公司也紛紛拍攝了《白蛇傳》。
1992年,台灣戲曲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播出,趙雅芝扮演的白娘子端莊、美麗、善良,陳美琪扮演的小青正義、勇敢,葉童反串的許仙也深入人心,《新白娘子傳奇》成為重播最多、最受觀眾歡迎的《白蛇傳》版本。1993年,香港導演徐克拍攝了電影《青蛇》,王祖賢飾演白蛇,張曼玉飾演青蛇。影片選擇了不一樣的視角,深入地挖掘了女配角青蛇的內心世界,並加入了多處武打場麵,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其經久不衰。2010年程小東導演的《白蛇傳說》以現代人性的視角和電影特技,將民間故事以魔幻巨製的形式加以重現。
《白蛇傳》的民間故事也多次被其他國家拍攝成影視劇。1956年,日本導演豐田四郎根據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拍攝了電影《白夫人的妖戀》,1958年,日本東映動畫製作了動畫電影《白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