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所說的“四國”是指劉徹計劃中的神威國、克耐經濟聯邦共合體、修斯帝國和平安國,這四個國家很湊巧的是分別屬於四種不同的國家製度,其中神威國是宗教製國家,克耐經濟聯邦共合體屬於聯邦製國家,修斯帝國顧名思義屬於帝製國家,而平安國則是最典型的家主製國家。
要按國土麵積來說,修斯帝國首當其衝;按經濟發展等級來說,克耐經濟聯邦共合體的實力遠超其它三國;按治下人們的向心力來說,身為宗教製國家的神威國有天然的優勢;可如果按照發起戰爭的性價比來說,平安國絕對首屈一指。
這些都是“四國”的特點,可如果按照軍隊的戰鬥力來排序的話,克耐經濟聯邦共合體居首位,餘下的次序則是神威國、修斯帝國與平安國。
資料大家都清楚,那麼現在就要看劉徹的選擇了。
“我們先以神威國為目標進行備戰,靜候烈陽帝國的動作。”
劉徹定下了基調,不過他要等待烈陽帝國的動作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烈陽帝國已經和蘭斯國達成了和解協議之後,接下來的動作必須要觀察之後才行。
劉徹所擔心的無疑是烈陽帝國發起對周邊海盜的戰爭,因為柿子撿軟的捏,指不定朝德帝王傲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而找些實力不強的海盜來當陪襯,可正因為如此,要是把周圍的海盜滅掉了,那麼劉徹的大漢就將與烈陽帝國正式接壤,這一點是劉徹目前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正如當時緊急叫停巴筱章一樣,劉徹希望在自己與烈陽帝國之間留下一個緩衝帶,可如果這道緩衝帶被烈陽帝國打下來,那麼別說什麼征討四國了,還是把精力用來對付烈陽帝國比較靠譜。
至於昭仁帝國……既然奧拉說沒有問題,那麼自然也就是沒有問題了。
劉徹有了決斷,工作自然也就容易開展,大家各司其職即可,尤其是作為軍方的幾人,更是開始研究起神威國的打法,作為一顆擁有百年曆史的宗教製度國家,如果想要攻占下來,可不僅僅是需要武力征服這麼簡單。
百年的曆史,說起來,神威國所信奉的宗教教義早已經深入了民心,那麼說是全民信教也不為過,再加上宗教製的某些影響與鼓吹,想要滅掉神威國,並且占據它所有的二十一顆星球,恐怕還是要想出些辦法才行。
其實劉徹選擇神威國下手,除了那幾個原因之外,還有自己的想法,首先神威國是宗教製國家,而宇宙中最難對付的也是宗教製國家,因為信仰的力量確實很難摸透,萬一在後期折騰起什麼,又或者學著蘭斯國這個現成的榜樣鼓搗出什麼百年計劃的東西來,都是劉徹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所以把隱患消滅在萌芽中,非常符合劉徹的戰略思想。
其次,出兵神威國不會引起其它三國的注意,甚至從某個方麵來說,還符合其它三國的意願,這就意味著假如與神威國發生戰爭,神威國不會有任何的盟友存在,一對一掰腕子,劉徹相信以自己麾下艦隊的戰鬥力來說,不會有多大的問題,現在如果不是考慮到某些原因,早就出兵了。
最後,別看宗教製國家看似提倡把所有的一切,把所有人創造出來的價值全部奉獻給所謂的大神,可實際上,宗教製國家相當於是把所有民眾的個人財富集中到了一個所謂的神坻,或者是供奉神坻的幾個人的手中,這樣的情況下,隻要能攻占星球就能獲取大量的財富,可謂是一本萬利。
當然,這樣的創富條件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搞定二十一顆星球上數以億萬萬來計算的教民,所以劉徹希望在等待著烈陽帝國消息的同時,尋找到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來,這樣就能在滅掉了神威國之後享受到甜美的勝利果實,而不用擔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