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稿屬於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先秦語類文獻的編纂、生成及文體研究》的成果。
2006年的春天,在北師博士入學考試的麵試中,尚學鋒、過常寶二位先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了解哪些‘語’?能否以此寫一篇博士論文?”記得當時我雖然毫不猶豫地說“能!”但也隻提及《論語》《國語》《新語》等為數不多的幾部文獻。“那麼,該如何去構思呢?”麵對這個問題,記得我當時有些猶豫,最後還是從兩個方麵進行了回答。麵試結束後,也沒有過多地去深想。9月份入學之後,在與導師的麵談中,尚師再次提到“語”,這時我才發覺以前麵試的提問不是簡單地出於測驗的考慮,也才意識到自己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已經被確定了。
北師古代文學分為三個方向,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方向是其中之一,因為這個緣故,我在開題報告中將論文的題目擬為《唐前語類文體研究》。沒想到正是這個決定給以後的研究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圍繞這個題目三年來做得很辛苦。此前我一直從事的是先秦文學的研究,雖然在這方麵相對來說比較熟悉一些,但由於先秦文獻的研究過於成熟,學術史的清理非常不容易,為此耗費了不少的時間與精力;至於兩漢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段的文學,因為對此領域很生疏,也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與精力去閱讀相關文獻。所以,在博士論文中,先秦部分寫得相對要充實一些,兩漢以降雖然也涉及了《法言》《中說》,但詳細論述的隻有《新語》與《世說新語》,在論文結構方麵難免顯得頭重腳輕。
畢業後到貴州師範學院謀求一份教職,心裏一直想著如何修改、完善論文的事。2009年底我以《先秦語類文獻的編纂、生成及文體研究》為題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這個題目相當於博士論文的先秦部分。擬定這樣一個題目在我而言實屬無奈之舉。記得入學時尚師曾告誡一定要認真做好博士論文,在北師三年我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然而,由於受製於學力等諸多因素,論文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畢業後也試圖彌補論文的不足之處,以期充實完善它,但始終找不到令人滿意的途徑,最後隻好暫時放棄整體修改的念頭。在這樣的情況下,隻好將論文按時期分解為幾個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做,於是出現了上述的題目。2010年7月課題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被批下來。當時申報的原意是想完善博士論文的先秦部分,所以選擇了論文集的結題方式,想借助論文的形式來清理自己的思路。2010年以來的這幾年中,我圍繞課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相繼撰寫了十多篇論文。就現有的這些論文來看,已經超出申報時的預想,以前沒有想好、或者根本沒有想到的地方,經過這些年的思考,都被捕捉到了。通過這些年的研究,十幾篇論文大體有著比較一致的主題,並且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結構。同時,畢業以來四年很快就過去了,尚師的厚望看來無法實現,每每想來,至為感愧。這部專著雖然不能等同於博士論文,但畢竟包含其中的一部分,倘若能夠出版,也算是完成了一部分心願吧。
書中的一些章節曾經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在《吉首大學學報》《學術界》等多家雜誌發表,承蒙這些雜誌不吝版麵,也承蒙多位編輯的指教,在此特致謝忱。同時,一些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論點摘編或轉載,在此一並致以謝意。還需說明的是,由於體例的原因,本書對於部分論文做了適當修改。
最後,衷心感謝張可女士、張榮國君為拙著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夏德靠
2013年7月20日記於寂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