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明心見性,石作黃金。

眾生皆可成佛

30

眾生皆可成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明心見性,石作黃金。

太子辭別阿羅邏仙人後,四處奔波,均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正當他困惑時,一天,他突然頓悟,求人不如求己。一切道法都是在自己的心念及修行之中形成的。

明白此理後,他便回到伽諸山苦行林修行。

坐在樹底下,他靜靜地進入求取解脫的禪定世界。

苦行開始後,他堅定地規定每天隻吃一頓米飯,後來竟至七天才吃一頓飯。

歲月消逝,太子在林中靜坐了六年,他終於體悟到自己的肉身受苦其實正是執著於肉體啊。

太子沉思:我每天隻吃一頓米飯,到最後七天才吃一頓飯,形銷骨立,苦行修到這種地步,應該算是苦了,然而,我仍舊得不到解脫,由此可知,這種苦行的方法確實不是真正修道的途徑。

佛陀拋棄苦修的方法,就是明白了要到眾人中修行。

與花共呼吸,你才有芬芳。

與人同悲喜,你才有由悲轉喜的命運。

佛陀見世人悲苦勞累,就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眾生做佛,而不是永遠做眾生。

每個人都是佛。

每個人都能進入天堂樂土。

隻要你有一顆愛他人的心。

隻要明心見性,石作黃金。

佛陀說“心無掛礙”,講心無牽掛時,人心自現,可以容下一切,拋開一切,偏又能做成一切。

佛陀俯看落日,心中想起世人悲苦

魔女百試佛陀,乃見蓮花一朵。本來清淨,自然清淨。不動心,心就堅定。不亂性,性就不淫。

明心不動心,

見性不亂性

31

明心不動心,見性不亂性

魔女百試佛陀,乃見蓮花一朵。本來清淨,自然清淨。不動心,心就堅定。不亂性,性就不淫。

夜深了,溫暖而和諧。

佛陀在夜幕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思想的觸角觸及到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痛苦的根源。他要擔起拯救世界的重擔。

太子即將到達智慧的彼岸。

然而,這一切使魔王感到不安,他為太子驚天動地的舉動所震驚。

魔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太子完成至高無上的覺悟。

魔王想到這裏,立即召開群魔大會,商討對策。

魔宮內紛紛擾擾,沒形成統一意見,最終,魔王決定用色相迷惑太子。

人心中的魔,由妄想構成了外界的魔,由各種聲色誘惑構成。

魔王派出欲界四大魔女,第一位叫欲妃,第二位叫悅彼,第三位叫快觀,第四位叫見從。

魔女們做盡了嫋娜萬端的媚態,嘴中說盡了綿延不絕的情話,妄圖打動太子。

太子不為所動,他以堅決的聲音說:“你們過去修了一些福業,因此今生得成天身,形體雖然姣好,但心誌不正,不過是一塊臭皮囊罷了。趕緊走開,我不需要你們。”

魔女見狀,隻好灰溜溜地返回魔宮。

魔王大怒,召集六天及八部魔鬼前往太子處,欲以恐怖、威脅使之畏懼而生退心。

眾魔頭一齊向太子衝殺過來。

頓時,天地昏暗,電閃雷鳴。

太子卻端坐不動,有如須彌山,一切武器在太子麵前威力全無。

魔王見此計又不成功,悄然回宮。

此時,太子眉間白毫直至六重天上,白毫孔中生出各種珍貴的蓮花,過去各佛都端坐在蓮花之上,然後照徹世界。

這時,無數天女都為之一震,頓時生發出無上菩提道意。

魔王見此情景,仍不甘心,用種種手段為難佛陀。

佛陀用智慧的力量,按住大地,大地應時而動,魔王及各色魔軍倒墜落地。

佛陀以大慈大悲之心饒恕了他們。

佛陀此時真實地覺悟了。

他已經深入禪定的境界,進入無想無念的境界。

他即將步入徹悟的境界。

這時,本覺理與始覺智合於一覺,理智不二,已經證到生死不滅的涅境界。

佛陀由此而徹悟宇宙人生大道,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達涅解脫的彼岸,立地成佛,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位。成為天上天下三界獨尊的天人之師。

佛陀經受住了魔鬼的試探,所以才能堅忍心性,凡身入佛。

佛陀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這話暗藏一個意思:眾生在未成佛之前,還都帶有魔性。眾生即眾魔,因此在眾人中修行不能隨眾。

要堅定。

凡你心裏想的,其實都已在你體內發生。

《聖經》上說:

見了女人心裏動了淫念的,就已經犯了奸淫。

所以有的事情想都不要想,你一想,就會墜入地獄,萬劫不複。

因為人的念頭都是一個接一個來的。你動了一個惡念,等於放出一群惡鬼。你起了一個貪心,等於犯下無數次偷盜。你動了一個殺心,就會傷人於無情。

因此,很多事真不能想。

即然你想都不想,那麼什麼都不會發生。

當那些魔女在佛陀麵前做萬千媚人姿態時,佛陀雖然看見了,但不動心,因此魔不能進入他的靈魂。

好比萬箭齊發,不傷分毫。

孟子學問中也有“不動心”之說,講大丈夫堅忍固性,如柳下惠拒絕美色,坐懷不亂;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不動心,乃使心如磐石。

孟子教人做大丈夫,佛陀教導我們練就金剛不壞之身,都是從堅忍心性上下功夫。

佛陀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講在修煉時要排除眾魔,這樣才不被幹擾。

一個字概括學佛之道:靜。

兩個字概括學佛之道:清靜。

清靜功夫做到了,則天下事可為。

佛陀說“無有恐怖”,講心定一切定,心不定一切不定,定心才能定性,才能無畏萬難。

佛陀講“過去心不可得”,是說過去心已失,絕不會再現。人生河流去而不返,重要的是歸依大海。

有的事不明白就不會牽腸掛肚,就會少一分煩惱。佛陀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講人不可自尋煩惱,人說我癡,我就癡給他看。

不明白比明白好

32

不明白比明白好

有的事不明白就不會牽腸掛肚,就會少一分煩惱。佛陀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講人不可自尋煩惱,人說我癡,我就癡給他看。

曾國藩從小立誌為聖人,但才能有限,別人都飛黃騰達了,他還屈居鄉裏。一天他悶悶不樂地散步到荒外,看見一座破廟,就信步走入。

破廟中,一個老僧擁爐看書,津津有味。

曾國藩忍不住上前,想看清那是一本什麼書,值得這樣看。

但就在他剛瞟到書名的那一瞬間,那老僧竟然把書扔進了爐子裏。

曾國藩吃了一驚,呆在那裏。老僧哈哈大笑,還向曾國藩解釋道:“我是瘋子,我是瘋子。”隨後進屋睡覺,再不理人。

這件事給曾國藩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年後他向李鴻章說起,問李鴻章是否明白瘋僧的用意。

李鴻章聰明絕頂,但偏偏不說,假裝苦思冥想不得其解,謙虛地說:“學生實不知,還是老師為我解惑吧。”

曾國藩微微歎息道:“瘋僧燒書之舉,意在點醒我。”

“哦?”

“那時我什麼都想弄明白,其實什麼都不明白,瘋僧此舉看似瘋狂,其實用意頗深。他在告訴我:很多事情是永遠看不清的,但看不清就看不清,並無大礙。你隻管做你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曾國藩這話看似簡單,其實從佛學裏悟出了很深道理。曾國藩滅天平天國後,為朝廷所忌,又被天津教案搞得名聲很臭,開始時他不能搞清楚為什麼自己就變成這樣了,但這時他已看清這一切都很必然,這一切也並不重要。因此他終於徹底放棄功名進取,以善人而善終,可謂有福。

佛陀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人,有那麼多事,你管得完看得清嗎?

不如歸去。

聽杜宇一聲春曉。

佛陀講的“眾生”,相當於眾牲,人是牲口,時常魔性大發,備受考驗。這時需按捺狂心,才見本性。

佛陀經受住了魔女考驗

不如歸去

佛說“眾生即非眾生”,講眾生並非樂土,最終我們應超脫眾生苦海,回歸真我境界。

佛陀說“過去心不可得”,講過去已死,那就讓它死,為自己死是值得的。

永遠不談過去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