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不再停留於

不可停留的地方

佛陀說“應無所住”,告訴我們不可停留。在你停留的地方,就是你的路終止的地方。

1

不再停留於不可停留的地方

即使是綠洲,你也不應該過久停留。因為你還有路要走。

這個世界到處都是路。

哪一條才是你的路?

路與路交叉,路與路平行,路與路分手。

於是你站在路口望著遠處的繁花悵然若失。

是的,悵然若失。很小的時候你就懂得什麼是惆悵,但很晚你才懂得什麼是歡樂。

我在一首詩中寫道:

“大路蒼白,你剛走過。”

人生不能停留於不可停留的地方。

即使是綠洲,你也不應該過久停留。

因為,你還有路要走。

這不是別的路。

這不是別人的路。

你一停留,就會被路吞噬。你一停留,就會被其他路人淹沒。就會被綠洲淹沒。

埋葬探險者最多的往往是綠洲,而不是沙漠。

佛陀說“應無所住”,指出我們應在變化中積極行動,走出困境。何去何從,內心早決。

離開綠洲,繼續上路

人不能過久停留。哪怕是綠洲,你也要離開,因為你還有路要走。

佛陀說“應無所住”,告訴我們不要停留。在你停留的地方,就是你的路終止的地方。

佛陀說“應無所住”,就是要我們去掉執著心,不要為了那滴水拚掉所有的力氣。

2

不要為了那滴水

拚掉所有的力氣

不要為了那滴水拚掉所有的力氣

世界上水有的是,你卻隻有一個。佛陀說去掉執著,你會有收獲。

為了那一滴水,你會拚掉自己所有的力氣。然後你在水邊狂飲,就在你認為即將恢複體力時,你就虛脫而死。

為了吃一碗飯,你會消耗大於一碗飯帶來的能量。

為了愛一個人,你會賠上你全部的愛。將它永遠就地埋葬。

佛陀說“應無所住”,就是要我們去掉執著心,不要為了那滴水拚掉所有的力氣。

佛陀說“應無所住”,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某個目標。

心大力小是悲劇所在

3

心大力小是悲劇所在

你永遠離你的目標差一厘米,路比路人更長久。明白這些你會去掉狂妄。

有個伐木的工人,為了生活想砍一棵夠大的樹換夠多的錢,他來到森林裏,終於發現理想的目標。他滿心歡喜地用三天功夫砍倒了這棵樹,最後卻發現自己根本就帶不走它。

樹太大了。

目標太大了。

當初他忘了自己並不是力大無比的巨人。

他的心很大,力卻是很小。這就是悲劇所在。

如果他砍一棵較小的樹,也許早就扛走了,用賣樹的錢買了糧食,正與家人圍坐在飯桌前談天,在歡笑裏等待飯熟。

佛陀說“應無所住”,告訴我們要量力做事,不要空想。

何必有目標

佛陀說“應無所住”,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某個目標。你與你的希望擦肩而過這不可怕,你與你的目標失之交臂這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死於你的目標。目標目標,讓你從此失落。

以前一切不過是序幕,而你也不會是終篇,佛陀說“應無所住”,要我們盡力地趕路。

踏上萬人之路

4

踏上萬人之路

以前一切不過是序幕,而你也不會是終篇,佛陀說“應無所住”,要我們盡力地趕路。

佛陀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天向父親稟告要到郊外遊玩。

淨飯王雖有一絲憂慮,但還是答應了。

車隊剛剛出城南門,突然,路邊出現了一個病人,身體非常瘦弱,卻長著一個奇大無比的肚子。他不停地喘息、呻吟著。

太子見此情景,感覺非常奇怪。忙問身邊的侍從:“這是什麼人?”

侍從回答:“他是病人。”

太子又問:“什麼叫病?”

隨從回答:“所謂病,就是嗜欲太深,飲食無度。人一旦生了病,身上便會不舒服,甚至痛苦。”

太子聽後,心裏頓時生起悲憫之心。

他接著問:“是不是所有人都會生病?”

侍從回答:“所有人都會生病,不論貧富貴賤。”

太子聽此,便感到了害怕,對身邊的人說:“像我們這樣的身體就是極大的苦痛聚集之所,世上的人卻在這苦痛中歡樂地生活,無論愚蠢的,聰明的,還是無知無識的人,都是如此不覺悟。”

太子當即下令不再出遊,駕車回宮。

太子的這次郊遊,讓他明白了人的身體是不可信的。人都是病態的。

人都會死。

連我們的身體都不會停留,何況其他?

有人問古希臘智者阿那哈斯:“你說,什麼樣的船最安全?"

阿那哈斯說:“那些離開了大海的船最安全。”

我曾在《永定河之舟》中寫道:

“河!河!河?選一條擱淺的小舟渴望洪水滔天而至。”

是說在開始。因為需要一個開始,所以“渴望洪水滔天而至”。

同樣,因為需要一個結束,那麼小船就應該果斷離開大海,遲則必被波濤淹沒。

耶穌說:

“你們或以為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知道樹。”(《馬太福音》)

是的,“因為看果子就知道樹。”同樣地,看行人就知道路。

路,無窮無盡。

你,盡可能地行走。

路,沒有盡頭。

你,沒有盼頭。

明白自己毫無盼頭,你才能真實地活著。

孔子說:“知悔,則近道矣。”以前一切,不過是序幕。而你,也不會是終篇。

你僅僅是萬人之一。

你踏的乃是萬人之路。

佛陀說“應無所住”,告訴我們要盡力地行走。不可留停,不可留停,稍一遲疑你就會成為鹽柱。

佛陀郊遊

他看見了一切都在死亡。行人在死亡。

想吃行人屍體的鷹圍繞行人飛翔。鷹也在死亡。一切都在死亡。

“應無所住。”認為自己永恒是最大的虛妄。

一條擱淺的小舟渴望洪水滔天而至

小舟擱淺已久,行將腐爛。但如果洪水來了,它依然是小舟。

人的一生耽誤太久,行將腐朽。但如果“洪水”來了,依然可以是“小舟”。

佛陀說“應無所住”,就是告訴我們要動起來,不要停留,這樣才能應對人生的洪水。

萬人之路

地上眾生,各自行走,路卻是公有的。一條萬人之路葬送萬人。

佛陀說:“應無所住。”一方麵要我們行走無畏,一方麵要我們行走在萬人之中要保持警惕,不隨萬人沉浮,正如《聖經》上說:“耶穌卻不將自己交托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

揮手笑別過去

佛陀說“應無所住”,告誡我們不要留戀過去,要勇敢走出以往陰影,以自身為光明。

佛陀說“應無所住”,講我們要打起精神趕路。休息是甜蜜的,但又是致命的。

5

讓生命這朵

曇花真正一現

讓生命這朵曇花真正一現

路期待路人倒下,但路人走得更穩!你不停留,終於迎上前方的甘露。

那次郊遊後,太子更加悶悶不樂,淨飯王看在眼上,疼在心上。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又過了些天,太子又要出去郊遊。

淨飯王找到婆羅門一位學者優陀夷陪同太子前去郊遊。

正當他們一行剛剛走出城西門,突然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具棺材,跟在後麵的人有的嚎啕大哭,有的低聲哭泣,有的目光呆滯。

太子見之,心中茫然,就問優陀夷:“這裏在幹什麼,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哭?”

優陀夷因為受淨飯王的囑咐,默不作聲。

太子連問了幾回,優陀夷沒有辦法,方才回答:“這是一個死人。”

太子又問:“什麼叫死?”

優陀夷回答:“死,就是靈魂隨之而去,人的上下四肢以及各種器官都沒有了知覺。”

太子聽後,渾身顫抖,又問:“是不是世間所有的人都會死?”

優陀夷回答:“一切世人都得死,沒有例外。”

太子聽了,心中非常不安,對優陀夷說:“世間既然有死亡的痛苦,人們為什麼還要在其中做出那麼多放誕縱欲、自認為快樂的事?難道他們一點不感到害怕?”

說完,太子一路沉思著回去了。

這次太子悟出的已不僅僅是“死”,還有“荒唐”。人會死,這太荒唐了,因為這一瞬間分明還是紅顏,為何下一瞬間成了白骨?

白骨比紅顏長久。

黑暗比光明永恒。

如果說有“永恒”,那麼就是“永恒的死亡”,或“永恒的黑暗”。

我在一首詩中寫道:

“一望無際的欲望……

凝結成天雨降落

黑的水晶,黑的水晶

折射你瞳仁中曇花一現的蜜。”

是啊,生命不過是曇花一現的蜜,那麼堅強的你,將把自己奉獻給何人品嚐?

處女期待她的良人如百合花開放在山岩。

枯藤期待大樹與它同死。

路期待路人倒下。

你唯有不停地行走,方可免於一死,方可免於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