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後記(1 / 1)

熟諳攝影界深淺的竇海軍兄給我出了個題目:把這些攝影名作集中起來搞一本書,訪一下作者,配上原作,多挖點材料,搞成一本可讀性強、資料性強的休閑書,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產品。以往出版的大都是畫冊,很貴也很沉,不便閱讀和攜帶,以及傳播。

我完全讚同這個創意。那些照片曾經讓我們膜拜和發狂,它們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思想,而我們又走進了攝影這個行當,麵對這些熟悉而又敬畏過的照片,我們有一種追星族見到了心中偶像般的感覺。很長時間以來,對攝影作品的認識總習慣於在一個專業的小圈子裏打轉轉,其實照片的作用早已超越了自身的意義,和文學、繪畫一樣,它麵對的是社會,是絕大部分不懂攝影的人們也不需要懂攝影,隻要照片好看、有用就夠了。這裏選取的就是這樣一批家喻戶曉的或在當時有特殊影響的照片。說它是照片,因為其中有些不能叫做“攝影作品”。

作者們有些已經故去,大部分還健在,分布在各地,尋找起來仍然是個不小的工程。查資料,找線索,見本人,好不忙乎。老攝影家們都給予了支持,找原作,憶當年,改稿子,好不感動。

照片定格了時代,記錄了曾經的震撼,也在瞬間鎖定了一個人的本質,成為一張張曆史的切片。這讓我們能夠從容地回顧曆史,品嚼其中的味道。這些照片所表現的時代和事件,今天看來讓我們發笑,也讓我們流淚,更讓我們感動。這可能就是照片的價值所在。這些照片無論當初是怎樣出生,最終還是達到了傳播的效果,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攝影界的人們一向不愛說話,所以總是留下的照片多而文字少那是因為他們擁有表達的手段:一圖勝千言。

順便說一下,這裏選的名作並非包括了所有我們已知的作品,還有許多作品亟待去挖掘其中的價值。所以我想,就算是個開頭吧。

我感謝海軍出了這麼個選題,也感謝本書中所有的被訪者、攝影作品的作者以及他們的親屬和相關的朋友們提供的幫助,還要感謝以下幾位前輩和友人的協助:袁毅平、李英傑、吳化學、錢嗣傑、李振盛、鄧曆耕、黎航、李曉斌、林國誌、烏蘭托雅、惠峰、寧智博。

我惟一擔心的是,這些文字是否表達出了照片所蘊含的所有含義?

巴義爾

2005年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