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附錄(4)(1 / 3)

在過去的將近3年的時間裏,我四下上海、5次進京,又走了黑龍江農墾局所屬的許多農場,采訪了幾百個知青。那些日子我每天都生活在感動和溫暖中,有時采訪時我和他們一起熱淚長流,寫到動情處竟痛哭失聲。但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欣慰,我找到了一個說真話的作家的感覺。同時我也生活在責任的巨大壓力之下,我不寫就對不起埋在黑土地下的戰友,不寫就對不起就要遺失的曆史!

現在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我已超額完成了自己的計劃,這兩本書我寫了114個北大荒老知青的故事,其中說到的有名有姓的知青不下四五百人,書中的主要人物也有200多人,其中上海的知青就有42人,如下鄉後被打成“反革命”大學畢業成為黑龍江省著名企業家的袁啟鴻(《走出傷心地》〉、獻身知青事業的哈爾濱知青聯誼會副主席唐堅〔《艱難的探親假》〉、情係芍藥溝的盛文秀(《早春的芍藥》〉、帶著“小芳”回家的戴建國(《村裏有個姑娘叫小鳳》〉、在黑河開小店的翁靜之《黑土情緣》〉、紮根邊疆林場的“站人”

李穎〔《“站人”李穎的幸福生活》〉、小水電站專家黑河政協副主席張強富〔《一個人和一條河》〉、“墾荒模範”陸士龍〔《永遠的墾荒者》〉、在烈火中重生的蔣美華(《火鳳凰》〉、曆經生活磨難的樂蘭英〔《樂不起來》〉、對鄉親比親人還親的王槐鬆(《真情》〉、40年如一日憂國憂民的陸建東(《位卑未敢忘憂國》〉、兩次受到周總理接見經曆坎坷的鹹氏三姐妹〔《三人行》〉、一個人改變一個縣教育的張盾〔《在三江彙合處》〉、心係呼瑪開發的教授劉琪〔《圓夢》〉、大山人的救護神張大東〔《走進大冊》〉、“大興安嶺的音樂家”葉磊(《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與鄂倫春兄弟血脈相連的阮顯中(《血脈相連》〉、無私支持邊疆建設的優秀企業家張剛〔《張剛,你是這樣的人》〉、在修路建設中死裏逃生的周邁、林蘭新〔《青春鋪就的路》〉、投資家鄉修路的王再放和她一家知青五兄妹〔《一個家庭的非戲劇性劇本》〉、情係黑土地的畫家潘蘅生〔《丈夫壯誌》〉等等。通過寫這些上海知青,我認為在北大荒的近百萬知青中,在邊疆吃苦最多,返城後創業最難、對北大荒感情最深、對第二故鄉貢獻最大的就是上海知青。因為這些人的感人故事,讓我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對上海人的不良印象。這是心裏話。所以,每次到上海,和老知青相聚,我都感到了一種特殊的溫暖。

(四)

下麵彙報一下,我的知青故事的社會反響,我以為這不是對一個作家和一部作品的反響,而是整個社會對知青的關注。

哈爾濱的報紙是這樣報道的(據《生活報》吳海鷗報道)一著名作家、老知青賈宏圖的反映北大荒知青命運的紀實文學在哈爾濱的《生活報》連載已過“100期”,因真實感人,備受讀者歡迎,每周刊發日,“洛陽紙貴”,人人爭讀,更有人剪報收藏,缺一不可。

2008年1月作家出版社將專欄文章結集出版《我們的故事》,引起讀者熱烈反響。作者已經多次在哈爾濱和上海簽名售書,每一次都場麵感人,排隊來購書者有當年在黑龍江下鄉的各大城市的老知青,他們給自己買,也給遠方的當年同時下鄉的戰友買,買書的也有80後、90後的年輕讀者。

這本新書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爾濱、西安等地的多家報刊發表書訊書評,海外的華文報紙也有報道。美國的《世界日報》在報道中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有2000萬城市青年奔赴農村邊疆,這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賈宏圖最新長篇紀實文學《我們的故事》中,完全呈現。”“作者像位考古工作者一樣,在北大荒和知青返城的家鄉間奔跑,尋找老知青的足跡和他們發生在昨天和今天的故事,曆時多年,用愛和激情寫成這部書。”《光明日報》《文彙報》《文學報》等10多家報紙選載或連載了書中的故事。在國內有廣泛影響的《作家文摘》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特選作品”專欄裏連載了這部作品,按語中說:“翻開這部書,猶如推開一道沉重的曆史之門,撲麵而來的,卻是豪情滿懷的鮮活人生:純真的理想,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以及柔韌亮麗的人性之花……北大荒知青們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讀來無不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