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彭記者提出問題,直指廠裏的要害(2 / 2)

誌軍雖然進廠幾年了,對於廠裏的發酵生產工藝,也不是那麼熟悉和明白。隻知道染菌啊,種子罐啊,消毒什麼的,僅限於慨念上的意會而已。至於什麼叫染菌,什麼叫消毒,誌軍心裏也是一知半解,不明其裏。眼前的彭記者深入基層,善於抓住細節,不明就說,不懂就問,孜孜以求,甚至是刨根問底,定要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的敬業精神,讓誌軍覺得汗顏,覺得羞愧。同時讓誌軍感受到作為黨報記者的彭老師,以及他的這些言談舉止帶來的震撼和觸動。誌軍瞬間意識到一個好的記者不僅僅表現在文筆之上,更多的是要腳踏實地,深入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隻有這樣,反映出的事物才是鮮活的、現實的、真實的和典型的。

上了樓之後便是看罐組的工作區域了。這裏可以看見一排排罐頂,像一隻隻巨型的倒扣的鐵鍋。有幾個工人圍著罐子查看著、記錄著。

彭記者在主任的引導下和工人們打著招呼,工人們驚訝的同時,也熱情地回應著。彭記者一邊和工人們攀談著,一邊指著罐子詢問著。

誌軍一邊露出敬畏的神色,一邊和主任一起陪著彭記者。

彭記者接著問了發酵的生產工藝,生產周期以及生產成本之類的話題。工人們一一作答。

通過他們的交談,誌軍算是廓清了發酵生產的基本過程,大致是從菌種沙土堆開始,隨後是斜麵培養、搖瓶、母瓶、小罐、中罐和大罐這樣一個順序。發酵周期生產周期大約二十天左右,從五十五噸大罐出來的發酵液經過管道轉到下一個工序,也是下一個生產車間——提煉車間,經過板框壓濾出來的濕成品,再經過烘幹後成為粉劑,套入塑料袋,然後裝入五十公斤的鐵桶,大約有一噸左右。這樣一個土黴素的生產周期才算全部完成。一噸這樣的土黴素半成品,市場銷售價格是一噸十二萬元左右。誌軍先前知道,現在比起一二十年前還是遜色多了,當時每噸土黴素的價格比黃金來還要貴。廠裏福利好,名氣大,一時“洛陽紙貴”,外麵好多人找關係,走路子,拚力想把自己的子女弄進來。誌軍在讀技校的時候,就已耳聞,也為自己以後能進廠裏感到欣慰和自豪。至於這個廠如何生產,如何成名,誌軍始自今天才得以全部弄清。

看著彭記者邊詢問,邊拿著本子專注地記錄,誌軍心裏對彭記者由然升騰出一番感激之情。倘若不是陪著彭記者下班組,他誌軍對廠裏的情況恐怕還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不明不白。深入基層,貼近群眾,上麵經常在說,孫科長也經常在叫,隻是光打雷不下雨,沒見誰認真執行過,認真實踐過。誌軍知道,他們以前下班組充其量不過是走馬觀花,耍耍花架子罷了。人家彭記者,大老遠跑來,不僅隔行隔山,甚至未曾來過廠裏,但是人家那種工作作風,敬業精神,實在是令誌軍敬佩不已,感慨不已。

在回車間辦公室的路上,彭記者重點問了主任如果染菌會有多大損失,是不是經常染菌。主任當時驚愕地看了看彭記者,不知如何作答。對於主任的驚訝和沉默,誌軍不知就裏,還以為是主任沒聽明白。

後來彭記者再次問了一次,主任始才豎起大拇指感慨地說:“彭記者啊,我真是有點佩服你啊。說實話,以前廠裏也來過記者的,都沒有問過這麼專業的問題,您呐,是第一個,佩服!”

“嗬嗬,我專業嗎?”彭記者有些不信,“我隻是順著我的思路問問,沒有過多的探究啊。”

“您很專業。”主任再次說道。

“這就怪了。那您說說,我怎麼專業,專業在哪呢?”彭記者又拿出刨根問底的架勢來了。

“走吧,我們先回辦公室我再跟你細說吧,嗬嗬。”主任神秘地笑笑。

回到辦公室,主任為彭記者續上糖茶。

主任笑著問誌軍:“小王啊,你知不知道染菌這檔子事情啊?”

誌軍一愣,繼而如實回道:“嗬嗬,跟您說實話吧,我也是今天才搞懂什麼叫染菌呢,至於其他嗎,還......”

主任打斷誌軍的話,對著彭記者說道:“看看,咱們小王都還沒您清楚呢。看來您真不愧是大報的記者啊。”

“哪裏哪裏,人家小王是謙虛啊。我哪有那麼大的能耐啊,您太過獎了。”彭記者邊喝茶邊搖手。

“您也別謙虛了。您今天啊,問的這個問題,問到我們廠的要害上了。”

彭記者放下茶杯,認真地看著主任:“那您跟我說說,什麼樣的要害啊?”

誌軍覺得主任話中有話,而且神秘莫測,於是把椅子往他們身邊挪了挪,好聽清主任到底會說出什麼要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