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誌趣相投言談歡,怪戾之人顯真相(2 / 2)

“你寫這個什麼用意呢?”

“你想想,我一個小夥子乘車都這麼難,何況其他人群呢。我是想寄到《濱江日報》“讀者呼聲”這個專欄,一是描述一下乘車的現狀,二是呼籲一下文明乘車,三是建議多發車,以解當前乘車難的狀況。至於能不能得到編輯的重視,我是不敢奢想的,隻要說出了我的憂鬱和建議,微言大義,這便夠了。”

聽完吳傑這段話,誌軍似乎覺得吳傑在他麵前變得陌生起來,也高大起來。

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和觀察,誌軍開始找到了吳傑不喜言語、不大合群的主要原因。原來吳傑從小就喜歡文學類書籍,什麼《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都瀏覽過。由於過於沉湎於文學書籍之中,也就疏忽了學習,成績也滑了下來。即使後期高中階段暫時放棄了這個愛好,專心向學,但始終未能如願,成績沒有大的提升。

當時家裏對他寄予厚望,他是家裏的老大,還有兩個弟弟。爸爸媽媽希望他努力學習,盡力考上大學,給兩個弟弟做出表率。對於爸爸媽媽的厚望,吳傑感覺到空前巨大的壓力,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依他目前的水平,要順利考上大學真可謂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吳傑麵子思想嚴重,又不好駁了爸爸媽媽的心意,隻得違心地承受爸爸媽媽的厚望,拚盡全力去衝刺高考。高考完畢後的那段時間,誌軍整天關在屋裏,他知道自己沒有考好,也不叫沒有考好,而是根本就考不好。爸爸媽媽問他怎麼樣,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說,等通知吧。見他這樣說,爸爸媽媽以為他考得不錯,心裏也就放心了。街坊四鄰也來詢問和關心他高考的情況,爸爸媽媽喜悅地告訴大家,考得還不錯,等消息吧。

等通知那段時間,對吳傑來說,就像是在火上煎熬一樣,分分秒秒都很難過。吳傑不敢出門,也不想出門,整日把自己關在家裏。原本想捧著喜歡的文學書籍看看,但也是興趣全無,沒了讀書的心情。

同一棟樓的同學有的來了通知書了。爸爸媽媽很羨慕,同時也很著急,問他怎麼回事,他還是說等著吧。眼看快到大學開學時間了,他的通知書仍舊沒有來臨。

他落榜了,他是知道的。但他的爸爸媽媽很是鬱悶,極不高興。其實他想複考一年,努力一下。爸爸卻不同意,說是家裏條件太差,容不得他繼續學習了。後來聽說廠裏要辦化工學校,吳傑的分數夠了線,爸爸就要求他填寫這個學校的誌願。他起先不同意,不願意讀這個毫無興趣的學校。爸爸大怒,聲言如不照辦,就滾出這個家門。吳傑最終掰不過爸爸,隻得按照爸爸的意願進了這個學校。

家裏的壓力,落榜的打擊,都讓吳傑感到失意和落寞。他既恨自己無能,也恨爸爸的無情。盡管如此,在此情形之下,他隻能選擇服從,也選擇沉默,在沉默中表達憤懣,在沉默中表達無奈。

誌軍很同情吳傑,他覺得他們倆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都不願意讀這個學校,都願意複讀,還有相同的經曆,相同的的興趣愛好等等,唯一不同的地方隻是他家裏對他的落榜采取了寬容的態度,這點他比吳傑略微幸運一些。

看到吳傑和誌軍有了溝通,有了交談,班主任也很高興,同時建議誌軍進一步影響吳傑,讓他接觸更多的同學,逐步改變沉默的個性,樹立快樂、豁達和自信的人生觀。

誌軍聽到班主任的建議,心裏不免好笑,要自己影響他,豈不是搞錯了對象?有些話,誌軍暫時還不能對班主任說,他要維護吳傑的麵子和自尊,吳傑把他當朋友,他不能做出有損於朋友的事情。誌軍覺得吳傑的內心比自己強大、比自己長遠,他遠不及吳傑,倒是吳傑在影響他。

吳傑曾經說過,他不甘心讀這個學校,他不想一輩子進工廠當工人,他並不是瞧不起工人這個職業,而是覺得自己承擔不起這個工作,會誤了事情。誌軍當時很驚訝吳傑的想法,國企是多好的地方啊,他既然如此小覷它,看來此人誌向深遠啊。

吳傑並不是那種寡言少語的人,他隻是暫時把自己封閉起來,正如魯迅說的那樣:“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誌軍知道,吳傑這種沉默的狀態,不會存在太久,最終會走出“小樓”,迎接他的“冬夏與春秋”的。

“於細微之處見精神”,這是誌軍最大的感受。吳傑的一舉手、一投足,盡管是一點一滴、一絲一毫、微不足道,但像“一點水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樣,從其一言一行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理想和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