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阿媽啦家門口,巴桑德吉一怔,發現門半掩著,屋裏沒人。
在房前屋後、田地裏、蔬菜大棚裏,全找了個遍,居然無影無蹤,哪兒去了?發生了什麼事?一連串的問題在她們的心裏翻騰著。
此刻,聰明細心的兒媳婦一句話提醒了婆婆,婦聯主任仔細觀察了現場,發覺國旗不在房間的櫃子裏,掛旗的繩子也被風刮斷了,國旗不在,阿媽啦肯定尋找國旗去了。
兒媳說道:“這夜,伸手不見五指,風又刮個不停,小雨綿綿地下著,這可咋辦?”
“你先去追阿媽啦!我再去找些人來幫忙!”
“拉索!”兒媳回答著,就撲入黑夜裏。
在巴桑德吉的招呼下,十來個村民趕來了,有的點燃火把,有的照著手電,沿著山坡尋找起阿媽啦來。也顧不上手凍腳僵的,隻有往前走著,火把滅了再點燃,頭發吹亂了,胡亂一理,又繼續前行。
有的村民撕心裂肺地喊著,從牧場、山澗、居住區域分三路尋找而去,折騰了一個晚上,吵醒了幫村的一大半人,人們紛紛參加到尋找阿媽啦的隊伍裏。
天亮了,村民又一次集中在阿媽啦的家門口,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大家互相看著,商量著,準備下一輪尋找辦法。這時,不知道誰說了一句“你看山下”,隻見從山坡下的樹叢裏,露出一個滿臉是血,全身濕漉漉的老人,她一手拿著國旗,一手拿著手電筒,看著大家,露出牙齒笑了。
那笑容,那幸福感,很愜意也很疲憊,這都是因為愛。
本書作者楊年華慰問阿媽啦
國旗找到了,雨也漸漸停了,風也緩了下來。特別讓人感動的是,阿媽啦一回到家,就不顧自己一身的泥水,洗去旗幟上的泥水汙濁,她一看旗幟已被劃破了好幾處,心疼得直罵怪風暴雪,氣呼呼地一屁股坐到床頭,一針一針地把刮破的紅旗織補好。
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村民們七手八腳地換好了一麵更大的國旗,在阿媽啦的微笑裏,幾十位村民幫阿媽啦升起了國旗。
這時,站在國旗下的羅布支書把每天升掛國旗的舉動看做是村裏的榮譽,是最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他高聲說道:“國旗要天天掛,即使哪一天阿媽啦不在了,這個儀式也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第二天,老人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了樟木鎮上的烈士陵園。
雙手合十,向紀念碑鞠了三個躬。嚅動的嘴唇在說:“我每天都會把五星紅旗升起,你們安息吧!”她轉而把目光從碑身上“修築中尼公路的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落到了碑座上的英雄浮雕和氣壯山河的題詞上。在老人的心裏,此刻,那些為修路而犧牲的英雄們都像一麵麵鮮紅的旗幟,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飄揚在祖國上空。
九十多歲的阿媽啦仰望著紀念碑,久久地,久久地矗立著。
她想,所有的寂寞和思念、哀愁和悲傷,都將成為過眼煙雲,唯有一生追求的升旗,才能給她感恩的心帶來寧靜的天空、寬慰的海洋。
其實,自從樟木烈士陵園建成以後,老人每年的清明節都要為長眠在這裏的烈士掃墓,敬獻哈達。特別是謝啟風的墓前,她一待就是一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