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版社編輯打電話來,請我們替董竹君先生撰寫一本傳記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最近太忙了。這是實情,但實情中有一點對於是否值得寫這樣一本傳記的疑惑。

但是,董竹君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編輯朋友僅僅說出兩個元素便足以使我們甘心情願地擱置手頭正在進行的一係列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這本傳記的寫作中:“青樓女子+錦江飯店的創始人”。

這兩個元素差多麼等於一個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啊,而且反差是如此強烈。那麼,之間的過程是如何巧妙地銜接的呢?我們立刻尋找資料,首先找到的便是董竹君先生的自傳《我的一個世紀》。看完後,我們終於明白,這個女子是如何操縱著這兩個元素,進而使之結合到一起的。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女子。

遺憾的是,此前,我們居然對她一無所知!

隨著尋找資料的進行,我們深深地感到:有關董竹君生平的資料實在太少,除了一本傳記,和謝晉導演根據傳記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世紀人生》,以及一些報刊雜誌上發表的零碎的文章。

顯然,這遠遠不夠。我們發動親朋好友,連國外的朋友也不放過,盡可能多地尋找傳主的生平足跡。

資料,我們不停的尋找,不斷的更新,不斷的充實,不斷的豐富。

時間,我們不停的追趕,快速地翻閱資料,快速地擬定提綱,快速地敲打鍵盤。

這種快速,不是我們的主觀願望,而是出版社的客觀要求。

我們簽訂的出版合同,要的就是這種快速。

但是,不能因為快速而影響質量。這是起碼的原則。唯一的辦法是,把時間擠出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

我們在屋子裏趕著,趕稿,趕時間,趕更新更好的資料。

累了的時候,看看盛夏的窗外。觥籌交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與我們無關。我們所在的這個空間似乎是陶潛筆下的世外桃源,這種安寧是自己爭來的。

我們的思維始終處於一種緊張的思考狀態。

長沙的夏天很熱。像火爐,一點都不誇張。

我們的寫稿任務很重。

為了一天保證五、六個小時的高質量睡眠,和健康強壯的身體,我們分出一些時間給體育鍛煉。跑步或者遊泳。

在跑道上跑著,盡量讓大腦一片空白,同時告誡自己,就這樣毫無意識地跑下去,輕鬆自在。喜歡這種生活方式。該做什麼的時候就認認真真地做什麼。

跑累了,就停下來歇歇。走在中南大學南校區足球場上的白色線上的時候,想,有沒有人在後麵這樣走,就走這一條線。鍛煉平衡力和協調性。嘴上這樣說著,心裏還在想著董竹君,想著她的悲,想著她的喜,想著她的冷靜或感動。

體育鍛煉的時間是讓大腦重新充電的唯一時間。

回來,衝個涼水澡,繼續麵對電腦,書寫這樣一個讓人敬仰的女子的人生軌跡。在這樣的一個盛夏,麵對這個一個不平凡的女人,我們寫著,想著,追趕著。我們充實。我們榮幸。

時間走得太快,一頓飯的工夫就占用了很多漢字敲打出來的時間。我們匆忙地跑著,隻有奔跑才能戰勝時間。

我們居然想著要戰勝時間。

這是董竹君帶給我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