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事物要用聯係的觀點
——杜甫《戲為六絕句》讀解
原文:
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注釋:
庾信:南北朝時期的著名作者。
文章:泛言文學。
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淩雲健筆:高超雄健的筆力。
意縱橫:文思如潮,文筆揮灑自如。
嗤點:譏笑、指責。
前賢:指庾信。
畏後生:後生,指“嗤點”庾信的人。“畏後生”即孔子說的“後生可畏”。但這裏是諷刺話,意思是如果庾信還活著,恐怕真會覺得“後生可畏”了。
導讀:
這組詩大約寫於寶應元年(762〕。在我國文學史上,用絕句這種體裁論詩,這是首創。杜甫在這組詩中評點作家,批評當時文人相輕的風氣,談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體會。由於他見識精確,因而不僅他的觀點深為後人認可,而且這種以詩論詩的形式也常為後人效仿。
這首詩是組詩的第一首,主要是論庾信。杜甫評庾信曾有“清新庾開府”之語,此又言“老更成”;又雲“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五首》其一)。明楊慎《升庵詩話》雲:“庾信之詩,為梁之冠絕,啟唐之先鞭”。史評其詩曰綺豔,杜子美稱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綺豔、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獨子美能發其妙。餘嚐合而衍之曰:“綺多傷質,豔多無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詩,綺而有質,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為老成也”。
智慧小語:
任何事物都是相聯係的,如果我們隻是片麵的觀察,就武斷的得出結論,那麼,我們就無法真正認識這種事物。正是由於以前的不斷積累,才會有今天的成果。隻看當前,而不去聯係以前依然無法全麵認識這種事物。其實不論是認識事物還是做事情,我們都應用聯係的觀點去觀察、去實踐。
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
——王建《古謠》讀解
原文:
一東一西隴頭水,一聚一散天邊霞。
一來一去道上客,一顛一倒池中麻。
注釋:
謠:民歌。
一東一西隴頭水:舊說隴水分流,象征著離別,故此言“一東一西隴頭水”。
一顛一倒池中麻:麻漚在池中,從水光中看去,其本身與倒影正好相反,故言“一顛一倒”。
導讀:
詩中反複出現“一”字,卻絲毫沒有囉嗦之感。鋪墊則是故意先用數字作鋪墊,使詩的前半部顯得通俗易懂,最後用警句作結,平中顯奇。
智慧小語:
東流之水有折向西流的時候,天邊的雲霞聚而複散,行道之人有來有去,池中所漚之麻,看上去也是一顛一倒:世間的事物就是這樣,既矛盾又統一;同時,矛盾著的雙方又互相轉化,通過否定自己的形式向前發展。西否定東,散否定聚,去否定來。但水流最終還是東流入海,雲霞散去還是聚攏,道上之客去了還來,世上所有事物都是這樣,遵循著否定之否定的規律辯證地發展。王建這首《古謠》,正是以樸素的辯證觀點寫下了自己獨特的觀察,從而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以及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規律。
凡事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
——王建《新嫁娘詞》讀解
原文: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
注釋: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我國古代習俗,婚後三天,新媳婦要到廚房中去烹調一次肴饌,以明確她自己在家庭中侍奉公婆的職責。此二句所寫即此意。
諳(ān):熟悉。
姑:婆母。
遣:叫。
小姑:丈夫的妹妹。
導讀:
這首《新嫁娘》生動地描述了一位剛剛過門的新婦處事謹慎小心翼翼的情形。乍看,是首人物素描詩;其實是作者抒發屈居卑下,操刀捉筆,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騷。是作者抒發自己的抑鬱不得誌之情。
智慧小語: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就是作調查研究。這個聰明的新媳婦看來是懂得一點實踐觀點的。實踐證明,對於新情況,新問題,都有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認識過程。人們在這個實踐過程中,隻要善於總結經驗,就能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就能把事情做好。
讓夢想在創新中實現
——劉禹錫《楊柳枝詞》讀解
原文: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注釋:
《楊柳枝》:漢樂府《橫吹曲》舊題,原名《折楊柳》。歌矢多借楊柳為題,托物抒情,因物寄興。這種曲調曾在唐代民間廣為流行。
塞北:指我國北方邊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