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我國素以詩的國度而著稱於世。詩歌是曆千百年而不衰,深為人們所喜愛的文學體裁,也是我國曆代文學史中一份極為寶貴的遺產。它就像耀眼的明珠,鑲嵌在中國文學這頂皇冠之上;如同一串串跳動的音符,彈湊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仿若盛開的鮮花,穿越時空,送來縷縷清香。

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楚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具有“慷慨悲涼”風格的建安詩人曹操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到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開一代豪放詞風的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到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嶽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千古興亡多少事,炎涼世態幾多情,無不在詩歌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能啟迪人的想象,陶冶人的情操,鑄造人的氣質,給人美的享受。然而,卻有很多人認為,詩歌是屬於中國古代的,對現代人是毫無意義的。事實真得是那樣的嗎?

其實,隨著曆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許多詩句的含義顯得更加豐富,我們也可以結合現實的生活,進一步合理的聯想和推理,賦予這些詩句以新的內涵和意義。如“春風又綠江南岸”原意隻是關涉到對個人命運的憂傷,現在卻能用它來形容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局麵的盎然生機,“春蠶到死絲方盡”原意是寫兒女情長的纏綿,現卻用來比喻對事業嘔心瀝血的赤誠和彈精竭慮的執著……

富有哲理的詩句,膾炙人口,發人深思,深入理解其中的含義,我們能得到深刻的啟迪。常思常悟,就能成為人生路上催人奮進,激人向上的精神食糧,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它就能給我們以鼓舞和激勵,給我們以智慧和力量。

我國的詩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容豐富,意存高遠,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是對生活的總結。許多先哲、名人都鍾情於詩。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張同吾先生也說:一個沒有絲毫受過詩的藝術熏陶的人必定是缺乏文化品位的人。江澤民主席指出:“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著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為了薈萃群星的光華,本書從這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歌中,精選了130首富有人生哲理的詩歌,從處世之道、自省之心、修養之理、感悟之情、勵誌之術、學習之論、管理之技、實踐之法八個方麵娓娓道出古典詩歌中那些動人的睿智風采,這些都是人們應必備的詩歌知識。

俗話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把詩歌智慧變成你自己的智慧,那就在我們的心中升起了不滅的長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