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家嶺礦難的悲壯救援中,作品報告的高潤澤老人和搶險總指揮陳川平、煤電專家唐德茂、地質局領導白秀平等人的表現十分突出,自然不會被作家所忽略。高潤澤老人,是1949年淄博車七礦透水礦難的親曆者,他希望自己的親曆經驗能夠給這一次的救援提供某些幫助,於是便帶著一顆焦急、誠懇的心和一些物資不遠千裏地趕到王家嶺。老人在提議不要急於懲罰責任者,讓其根據情況較熟,立即參與救援和對井下受傷者要合理施救等方麵,都給出了很好的建議。作品雖然對高潤澤老人著墨不多,但一個無私熱心救急,珍愛生命的慈善老人的行為還是令人記憶深刻的。而電機專家唐德茂,是被點將來參加王家嶺救援的。在抽水進展不很順利的情況下,他根據經驗和實際情況提出的間接供水(由於大泵移動延伸困難,就在井底用幾個小泵將水供給大泵抽水,這樣大泵抽水不停,小泵移動快捷,大大提高了抽水的進度),他既擔責任又付出了極大的辛勞。為了能夠快速處置問題,他連續3天3夜守在井下;嗓子喊啞了,隻能用手打比劃,打啞語;他說:“井下的人生死不明,我真是把自己給拚上了,連續62小時一眼沒眨”,“是救人給了我力氣”。這樣為了他人的生命不惜自身的精神和行為,很是讓人感動。地質局領導白秀平,在主動請纓參加救援獲批之後,又親自帶領兩個垂直鑽機隊火速奔赴災難現場,實施更加容易接近生命和科學快速救援的鑽孔解困法,後來果然奏效,比較快速地打通生命通道,信息通道,通風通道,為解救井下被困工人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和技術保障。切實完滿地實現了一次救援的革命。為過去單純的沿巷道進入,平行推進,遇水排水,遇上塌方清理,遇上火滅火的救援方式,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白秀平的舉動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次礦難中,最讓人難忘的是那些生死命運不測的被困者和地麵上許多時時揪心痛苦期待的親屬們。《王家嶺的訴說》裏有很多這方麵的內容,從礦工們各自的生活艱難狀況,到他們冒險來這裏挖煤的複雜內心波動與無奈;從麵臨死亡時的掙紮到獲救後的感慨;從焦急的期待和幸與不幸的歡喜悲痛等等。像肖家三姐妹得知丈夫遭難後痛苦焦急的場景和丈夫獲救後精神和情緒釋放的情形,就很能夠使讀者獲得現場般的感受。雖然這些描寫還都因為事件的紛繁而簡潔短小,可它對於人們感受當今煤礦現實和災難的悲慘情景卻非常有幫助。在這些地方,文學的視角和深入觀察體會是超越了直觀的新聞報道範圍的,時常能夠在一種感同身受的接觸中,得到更加真實和豐富的內容。《王家嶺的訴說》嚴酷的記錄和那些白描的文字,使得那些因為有限的成功救援就試圖改變事件悲劇性質的企圖歸於無聲。
七
趙瑜、順民、駿虎、黃風、玄武五位作家,這次采用大家分頭采訪,最後由趙瑜綜合整理撰寫成文的創作方式,是一次對過去麵對重大事件寫作教訓的規避,也是一次成功的實踐。作品簡潔卻完整細密,虛實有度,事理共融,內容充實,情節跌宕,閱讀無礙。在16章標題中隱含“寧可不要此類奇跡,沉痛悼念死難礦工”內中頗多智慧並增加了趣意。
文學麵對重大事件,重大災難,已經有過很多次。像1998年的抗洪搶險、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都有不少的作家接近和表現當時的狀況。但是,也許是因為對象過於龐大和多麵,從一個人的眼光和角度出發,是很難全麵深入地感知和表現出對象的完整麵貌的。時常出現的情形是,各個不同的作家,隻寫自己的見聞感受,結果就如同“盲人摸象”,每個作家的表現都陷於一端,很難使事件完整呈現。這一次,山西省作家協會組織趙瑜、順民、駿虎、黃風、玄武五位作家,也許他們有意的汲取此前相近題材寫作的教訓,也許是因為現場的紛紜和時間的緊迫,結果,他們機智地采用了大家分頭廣泛深入采訪,然後集中材料,由趙瑜負責組織撰寫成稿的方式。如今這樣的作品,對於災難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救援的情形、地下地上的表現、結合現實引發的思考等內容,都有比較充分和周全個性的表達。既真實地描述了災難的完整狀態,又有曆史的比照和認真的思考,既仔細到很多人具體的話語行動,又宏觀全麵到世界層麵和我們的現狀,總之,是在很有限的篇幅內真實具體和全麵深入地報告重大事件的有益實踐,為今後的此類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因為作家們充分地占有材料,對於事件的發生原因和進程結果,已經是成竹在胸。所以作家在16章的敘述中,顯得非常地從容,情節開展推進自然順暢,虛實表現適當,現實曆史交叉緊密,描寫思考形象深刻。這部作品,在事件的完整描述和作品文學地麵對表達兩個方麵,都獲得了成功。我無意將作品16章的標題錄下備用,結果,卻發現了一個作家藏頭聯語的秘密。這裏不妨道出,請讀者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