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什麼,這次王家嶺礦難特別引人關注。
由於挖煤,因而危險。這句話本身就成問題,卻又是殘酷現實。2010年3月28日,在山西南部王家嶺煤礦,發生了嚴重的透水事故。當時,井下有261名礦工作業,中午透水突發,僥幸升井逃生108人,餘下153人被困地層深處,極黑極冷,命垂一線。
王家嶺上,黃土千層。人們惦記著地穴中生死未卜的礦工,追尋著釀成大禍的原因。王家嶺成為一個焦點,網民觀戰發言,媒體蜂擁而至。據搶險指揮部新聞組長李福明先生相告,奔赴現場報名“掛號”的媒體單位多達63家。我供職的山西作家協會,這時也組建了一支作家小分隊,以五名省城作家為主,奔赴王家嶺。這五位作家中,我虛長幾歲,其餘都是中青年。一位魯順民,側重紀實寫作,頗多成果;一位李駿虎,小說新獲莊重文文學獎;一位黃風,屢有優秀紀實作品問世;一位玄武,筆法新銳,常有非虛構寫作。五個人彼此間並不陌生。這次我們采取尊重個性,分頭采訪,材料集中,由我統一撰寫成稿的方法,合力完成這部作品而不是五個單篇。這樣做,反映事件或可全麵些,可以更多地采集留存事件史料,有利於讀者享讀一部較為完整的文學報告。以前,這種合作方法似不多見,而創新嚐試總是有益的。
這種合作也要建立在思想觀念、文化品質、生活情感相互接近的基礎上。山西作家們,貼近民生悲苦,關注現實問題,有其共通性。你不妨一路讀去,我想,你會融入這次沉重的合奏中。
吾等善書而憂於無人讀書。在一個漠視詩文的年代,明知無人讀書而繼續寫字,是我們的悲涼。明知無濟於事而繼續追問,更是我們的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