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楚南有腳都(1 / 2)

這都是兩個外地人惹的禍。這一對味坨子的胡侃神聊,才引出了關於楚南腳都的故事。也該當和您有緣,讓您趕巧兒地就碰上了這本書。您就耐心耐煩地看吧,如果不幸弄得您神魂顛倒,夜不掩卷,那是咱家的錯,先在這裏告罪了。

這一對味坨子是開往楚南省的火車上相遇的。一個是“阿拉上海人”的林先生,一個是“毛毛雨啦”的廣佬鞏老板。當他們倆一前一後走進四號軟臥車廂,一陣寒暄,又泡上杯“鐵觀音”後,“越策越來勁”欄目就正式開場了。

要說上海人那可不是一般的主兒。別的“不一般”且不提它,單講“精明”一事就讓你瞠目結舌,感歎萬端。莫說是泱泱中華本土,就是通世界上,恐怕也沒有哪幾個國家的人敢在這兩個字上和“阿拉上海人”叫板。你看看他們生產的機器、儀表,哪一件不是十分精致精美精細?再看上海的服飾,那細密熨帖的針腳,真叫天下女紅高手歎為觀止!還有那家庭布置,連一隻花瓶擺放的角度、高度,都經過了周密計算,使來客一眼看出,那是經過主人的精心思考後設置的。不是寒磣“阿拉上海人”,就連待客時用的茶葉,都是一片片數過了的。要換了其他人,哪有這閑心?大呼窿一抓一把,說不定灑地上的比上海人擱杯裏的還多。在國家興票證的那年頭,咱家走過了大半個中國,就上海的糧票有半兩的,使你感到這張五錢的糧票裏透著浦江兩岸居民過日子的精細。就憑著這精明和精細,“阿拉”們把上海精雕細刻成了人間天堂。

要說上海人是精明,那“毛毛雨啦”就是前衛了。鞏老板那塊地麵上的人,至少在中國近代史以來,一百多年間是大出風頭的。一八六六年出生在香山縣翠亨村的老孫,就敢大旗一舉,領頭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清政府。當時舉國上下稱他是“先驅”、“先行者”、“覺醒者”,但咱家以為那也就是近代版的“前衛”。人家要留辮子,他要剪辮子,人家要行跪拜禮,他隻打拱作揖握手,當然更主要的是為窮人討口飯吃。如今的“毛毛雨”們就是現代版的“前衛”。不信可以回過頭看一看,現在內地的燈紅酒綠,輕車肥裘,女人的吊帶裙,男人的蛤蟆鏡,哪一樣不是一股股南風吹進來的?還是前幾年,可當你還在為兒女考上大學因沒有學費人校急得要跳河時,廣佬就敢宣布凡考入了南粵境內院校的學子,無論貧富都可以入學讀書,政府提供助學金。因此,從這塊地麵上出來的人都很牛氣。因此,和上海人一樣,他們都被稱為是“黃皮膚的猶太人”。

現在,“阿拉”猶太人和“毛毛雨”猶太人就在一節軟臥車廂裏相遇了,兩顆見多識廣、精明和前衛的腦袋湊在一起了,兩張能吹會侃,牛哄哄的巧嘴隆重相會了——第四號軟臥車廂啊,你就幸運地成了第一聽客,幸福地聆聽了不亞於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東南對話。

先是互通姓名。再是互問在哪裏高就。然後——就在這然後之後,主題開始了。廣佬起身拿開水瓶續水,“阿拉”就在身後隨口問道:“儂今天是到哪地方去發財?”廣佬也就隨口一答:“去楚江市啦!去楚南省的楚江市辦點事啦!”

皮膚白皙,戴著琺琅眼鏡,頭發被摩絲膠得一絲不亂的“阿拉”就敏捷地找到了話題,抓住了大噴口水的機會:“儂去楚江啊?那是一個好地方呀!曆史名城呀!楚文化名震天下,天麓書院,屈原故裏,還有兩千多年前的貴族女屍,那地方叫馬王坨。在楚江,隨便到哪裏聞一下都有文化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