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將這本散文集的篇目幾經刪補最後敲定下來的那一瞬間,心底原本蕩漾著的那一絲喜悅,卻被一陣隱隱的憂慮所覆蓋了。
這本散文集彙集了我從創作之初到近期所發票的散文作品共計八十餘篇,盡管幾年前我就萌生了想出版這本散文集的想法,但一直沒敢將書稿拿出手。關心我的朋友們在問候時總忘不了說一句:晏彪,你什麼時候出書呀,別忘了送一本。每逢這時我心裏既高興又慚愧,似對友人又似對自己說:“還是等等吧,與其出了讓朋友們失望的書還不如不出。可眾友們的話卻往往讓我心動:“跟你差不多的人都出書了,不如你的人也出了;你沒必要對自己要求過嚴,也沒必要追求完美,文章千古事,況且老兄的散文寫得還是很不錯的。”聽了朋友的話,我倒是有些坦然了。是的,我對自己的作品要求是有些高,因為現在出版一本書不容易,尤其是散文集,她一定要有藝術價值和審美觀點;特別是在這個文學貶值的年代。雖然許多朋友同仁都褒揚過我的某些散文寫的好,但如果將幾十篇東西合在一起那會是怎樣的呢?也許讀我的一兩篇文章感覺還可以,但將我的散文集通篇瀏覽後還會覺得你的散文美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出版一本質量不高或者說隻有幾篇滿意而大多數的文章不令自己更不令讀者滿意的集子,我又如何麵對友人、麵對讀者呢?也正因為這些原因,所以過一段時間我就要自檢一下,將一些不滿意的篇幅拿掉。就這樣寫了新篇換舊篇,總也達不到出書的數量要求,一拖再拖。而最後令我下決心出版這本散文集的是我兩位發小——張熙和羅濤。他倆是我在體校時的師兄弟,幾十年的友誼使我們仍然“童言無忌”。今年春節相聚時,這一兄一弟輪番向我發難:“我的書櫃裏沒有晏彪兄的書感到臉上很無光呀。”“我最關心的是在本世紀末能否在書櫃裏放上一本趙晏彪的大作。”
兄弟之真誠坦言我是牢牢地鑄進了心版,後恰逢《民族文學》出版一套少數民族作家文庫,並決定出版我一本散文集,於是便有了這本《真水無香》。
如今,這本散文集擺在眾多朋友和讀者的麵前了。這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我視他如子,也期待著文友及專家們的品頭論足。因為我知道,昔日古賢尚且隻留下二十幾個字的一首唐詩或是百個字的宋詞,而麵對古賢,麵對今人,我若能留給世人一篇文章,或讓讀者記住文中“淚如殘陽、行善若泉、我愛如雪、大含滄海”其中的幾個字,此生足矣!
願這本散文集,使熟悉我的朋友和讀者更加熟悉我,不熟悉我的朋友、讀者都能了解我並成為朋友;願我將來的每一篇散文,都恪守著“真水無香”的創作宗旨。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我依然以淚如殘陽的心跡,我愛如雪的純真,行善若泉的品德,大含滄海的襟懷,將其融進每一篇文章,虔誠地捧獻給各位朋友和讀者。
最後,向曾經幫助過我、扶持過我的朋友、師長和責編們說一句久蘊心底之言:我永遠感謝你們,永遠銘記著你們,永遠珍藏著這份友誼。
一九九八年秋於城東三鏡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