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年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體驗式教育模式的運用可分為兩類:
1、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的體驗式教育模式
鹽城中學初中部,鹽城市第一中學初中部,這兩所學校來的都是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們中“優勢定向學生”很多,但也有小部分“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從成長狀況上來看:他們來自不同的學校,有的是自己考進來的;有的是“搖號”錄進來的;也有的是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找關係開後門進來的。因此,他們的狀況不一樣。當麵對挑戰性項目時,有的積極踴躍;有的膽怯退讓。好在他們的老師大多是80後,膽大心細,衝鋒在前,能帶頭挑戰每個高難度項目,如《空中抓杠》等,項目結束後又能與學生們一起分享挑戰體驗,傾吐各自的真情實感,其中竟有學生把讀書的三大境界和《空中抓杠》聯係起來(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們的傾吐,實際上就是一次很好的交際,也是一篇富有真情實感的口頭作文,成果斐然。
2、以高中學生為主的體驗式教育模式
開發區,鹽阜,田家炳,明達,文峰等中學,這些學校的學生人高馬大,精力充沛,從破冰起航——挑戰體驗——分享回顧——提升心智,整個流程,淋漓酣暢。從這些學校反饋過來的信息得知:在“提升心智”或“行為改變”等方麵取得的效果非常好。他們中常有學生留下這樣的話“來了不想走,走了還要來”,有的甚至要動員家長一起來參與的可喜局麵,說明我們的教育模式獲得了社會的一致認可。
實踐證明:體驗式教育模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挑戰精神,培育高尚品格、健全的身心。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在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值得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有幾點值得注意:
1、根據“多元教學理論”如何讓學生的特長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充分發揮出來;
2、如何教給學生正確了解自我、體驗自我和控製自我的方式方法;
3、如何關注“隱形學生”或稱“邊緣學生”。“隱形”學生的典型特征是:由於感到自己被輕視,或者不被賞識,或是不能作為,躲在旯旮中,發泄著抱怨和不滿,無所作為,消極怠工,與同學漸行漸遠,與父母、老師形同陌人。令人擔憂的是,他們還會將這些消極、不良情緒傳染給其他學生,導致新“隱形人”的產生,更大範圍地不服從管理。因此,激發他們的參與欲望,使其產生認同感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信任背摔”是我們經常開展的一個傳統的經典項目,但挑戰難度也很大。我們通常先不急著到背摔台子上去做,而是把學生分為兩隊,一字排開,反複做“抱臂、挺身”;“弓步、推掌”;“挺身、後倒”等地麵訓練,讓所有學生感受訓練之累,體驗成功之樂。在訓練中樹立信心,磨練意誌。待時機成熟,再帶學生到背摔台上去做完成這個項目並及時分享回顧,讓他們傾吐心靈軌跡,直至提升心智。
總而言之,江蘇省鹽城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它的改革步伐應與時代同步,它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應體現社會發展的要求。作為校外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應該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善於創新,努力構建體驗式教育模式與評價方法,使其更充分地展現校外教育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學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4、如何在具體的活動項目中體現語文特色;
參考文獻:
(1)《拓展培訓》錢永健著2006年7月企業管理出版社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百問》陳為瑽、李誌成主編蘇州大學出版社
(3)《教育學》沈適菡主編2000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