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別了,滄白路71號(1 / 2)

序我推薦這本書作為直轄市重慶政協第三屆主席,我幸運地親曆親聞:

重慶市政協成立53載之際,我有幸成為人民政協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機關地點就在昔日滄白堂舊址——那裏有重慶市政協自成立以來的歲月痕跡,更有其原址自身的曆史厚重——為辛亥革命先驅楊滄白所建的紀念堂。

上任第二年,即2009年早春,搬入現在的新辦公大樓,並在此迎來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賈慶林主席。斯時斯地,慶林主席召開了統一戰線、人民政協工作座談會。座談會上,我們亦因此有了一項新任務——擴建中國民主黨派曆史陳列館。這樣的陳列館,在全國尚屬首個,至今唯一。陳列館的建築基礎,源於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主席數次拜訪張瀾之地——民盟先賢鮮英(特生)私宅——特園之康莊;特園主人,被賈慶林主席稱為當今孟嚐君。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協60華誕;201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這一切,都在第三屆市政協所處時段中發生,發展,發力。

這一切,都在我們自己的報紙——創刊於1984年4月的《重慶政協報》上,被一一記載。

今天,《重慶政協報》將人民政協的一段往事、一脈春秋輯集成書,並命名為《滄白堂的故事》出版,旨在“為人民政協存一段史,為團結民主謳歌一曲,為六十華誕獻一份禮”。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政治協商”得名於重慶,“滄白堂事件”之民主薪火傳承至今,並將延續。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全國8個民主黨派,有4個誕於重慶,四座紀念碑落成、揭幕,我都親曆。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全國統一戰線傳統教育基地在重慶。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我們黨的三大法寶之一——統一戰線在重慶植根、抽芽、開花;抗戰英名,紅岩魂魄,至今仍令我們高山仰止。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我是政協人。

2009年2月11日,農曆正月十七,大年過去第三天。

這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來到了渝北區紅錦大道68號——剛剛入駐的重慶市政協機關新大樓。在一片處處見綠的早春暖色中,人們憶起2004年11月,賈慶林主席到當時的重慶市政協機關大樓——滄白路71號的情景。在那幢承載著重慶市政協整整54年(1955—2009)曆史的大樓裏,時任重慶市委書記黃鎮東熱邀賈慶林主席,請他來年再來看一看重慶的巨大變化。

時隔5年,他果然來了。

在嶄新的市政協議政廳,賈慶林主席召開了統一戰線、人民政協工作座談會。

會場裏春意盎然,參會人春風撲麵,有賈慶林主席一行20餘人和重慶市委、市政府、市政協主要領導等50餘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主持會議。

賈慶林主席於2月10日到重慶,如人們所言:賈主席這個時候來到重慶,大家的感覺和心情都不一樣。中國人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又正好趕上市政協剛搬進新大樓,有人笑說賈慶林主席給市政協“暖房”來了。

時間回到2009年1月22日下午4時,農曆臘月二十七,昔日滄白堂,現今滄白路71號即重慶市政協機關所在地,人們懷著一份情感,帶著一份心意,趕到這棟幾經修繕的現代時尚白樓裏,走進金碧輝煌的議政廳,在這裏進行最後一次市政協機關團聚。

第一屆市政協主席張文彬來了——雖頭發花白,卻依然神采奕奕;第二屆市政協主席劉誌忠來了——精神矍鑠如常,與離任時情景無二;重慶市政協曆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本屆主席邢元敏忙著招呼直轄前第九屆副主席、八十四歲高齡的張弘謀……總之,歡樂的人們都有一絲不舍,他們都知道,一年一度的相聚,當下在這裏進行的是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