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生態係統服務評價和生態補償(1 / 3)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係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它不僅給人類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醫藥及工農業生產的原料,而且還維持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支持係統(Daily,1997;歐陽誌雲等,1999)。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價是指對生態係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進行定量研究。相對於道德原因來說,經濟原因可能更有說服力(“保護生態環境在經濟上是必需的”),這一點對於說服政策製定者尤為重要(張帆,1997)。

人類在對自然的長期利用和改造過程中,往往隻注重自然資源的直接消費價值和市場價值,而忽略了其生態效益和生態價值。而不合理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有時甚至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隻有合理價值標度的生態係統及其服務功能,才有可能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得到人類的正確認識,合理管理、維護與使用,從而奠定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開始成為一個科學術語及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分支。尤其近年來,國內外的生態學家、經濟學家紛紛探討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內涵與定量評價方法以及有關的生態資產、生態補償及其應用實踐,已成為當前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前沿課題和熱點。

6.1生態係統服務

6.1.1生態係統服務的定義與內涵

生態係統服務研究在西方興起的標誌性著作——1997年戴利(Daily)主編的《自然服務:社會有賴於自然生態係統》中對生態係統服務給出以下定義:生態係統服務是支持和滿足人類生存的自然係統及其組成物種的條件和過程。該定義強調三點:生態係統服務對人類生存的支持,發揮服務的主體還是自然生態係統,自然生態係統通過狀況和過程發揮服務。

1999年董全將生態係統服務定義為:“自然生物過程產生和維持的環境資源方麵的條件和服務。”該定義暗含了生態係統服務對人類生存的支持,同時指出是自然過程產生和維持的,並通過環境資源的條件和服務對人類社會起作用。

2002年,閻水玉認為綜合上述定義可以發現,生態係統服務是指自然生態係統及其組成物種產生的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支持作用的狀況和過程。也就是自然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維持會生產出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支持和滿足作用的產品、資源和環境,稱之為生態係統服務。

滿足和支持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係統狀況和過程是多種多樣的。Costanza等(1997)把它們歸納為17類,Daily將它們歸納為15類,董全探討分析為11類。綜合起來,主要應包括生態係統的產品生產、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維持、氣候氣象的調節和穩定、旱澇災害的減緩、土壤的保持及其肥力的更新、空氣和水的淨化、廢棄物的解毒與分解、物質循環的保持、農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及其種子的傳播、病蟲害的控製、人類文化的發育與演化、人類感官心理和精神的益處等方麵。

6.1.2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1) 服務功能類型劃分

有代表性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Daily(1997)提出,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可劃分為生態係統產品和生命支持功能兩大類;目前,最新的並且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分類係統是由MA(千年生態係統評估)工作組提出的分類方法(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2)。

這個分類係統將服務功能類型歸納為提供產品、調節、文化和支持四個大的功能組。產品提供功能是指生態係統生產或提供的產品;調節功能是指調節人類生態環境的服務功能;文化功能是指人們通過精神感受、知識獲取、主觀印象、消遣娛樂和美學體驗從生態係統中獲得的非物質利益;支持功能是指保證其他所有服務功能提供所必需的基礎功能。支持功能對人類的影響是間接的或者通過較長時間才能發生,而其他類型的服務則是相對直接的和短期影響於人類。

MA的生態服務功能分類源自:歐陽誌雲、趙同謙,2004.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價值構成源自:歐陽誌雲、趙同謙,2004.

2) 價值構成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價值構成源自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199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其《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指南》裏,將生物多樣性價值劃分為五種類型:有明顯實物性的直接用途、無明顯實物性的直接用途、間接用途、選擇用途和存在價值。Pearce(1994)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兩部分。在《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王健民等提出生物多樣性總價值應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潛在使用價值和存在價值四個方麵,其中潛在使用價值包括潛在選擇價值和潛在保留價值。

(1) 直接價值是指生態係統服務功能中可直接計量的價值,是生態係統生產的生物資源的價值(毛之永,1998)。這些產品可在市場上交易並在收入賬戶中得到反映;但也有相當多產品被直接消費而未進行市場交易。除上述實物直接價值外,還有部分非實物直接價值,如生態旅遊、動植物觀賞、科學研究等。

(2) 間接價值是指生態係統給人類提供生命支持係統的價值(歐陽誌雲等,1996)。這種價值通常遠高於直接生產的產品資源價值,它們是作為一種生命支持係統而存在的。例如固定CO2和釋放O2、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淨化環境等。

(3) 選擇價值是指個人和社會為了將來能利用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支付意願。選擇價值的支付願望可分為下列三種情況:為自己將來利用、為自己子孫後代將來利用及為別人將來利用。選擇價值是一種關於未來價值或潛在價值,是在做出保護或開發選擇之後的信息價值,是難以計量的價值,但並不代表該價值無關緊要,隻是我們不知道,無法估算而已(肖寒,2001)。

(4) 遺產價值是指當代人將某種自然物品或服務保留給子孫後代而自願支付的費用或價格。

(5) 存在價值是指人們為確保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繼續存在(包括其知識保存)而自願支付的費用。存在價值是物種、生境等本身具有的一種經濟價值,是與人類的開發利用並無直接關係,但與人類對其存在的觀念和關注相關的經濟價值。

3) 評價方法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價主要包括物質量評價和價值量評價(趙景柱,2000)。

(1) 物質量評價

物質量評價是從物質量的角度對生態係統提供的各項服務進行定量評價,其特點是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生態係統的生態過程,進而反映生態係統的可持續性。運用物質量評價方法對區域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進行評價,其結果比較直觀,且僅與生態係統自身健康狀況和提供服務功能的能力有關,不受市場價格不統一和波動的影響。物質量評價特別適合於同一生態係統不同時段提供服務功能能力的比較研究,以及不同生態係統所提供的同一項服務功能能力的比較研究,是區域生態係統健康評價和服務功能評價研究的重要手段。

物質量評價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定位實驗研究、遙感、GIS、調查統計等,其中定位實驗研究是主要的服務功能機製研究手段和技術參數獲取手段,遙感和調查統計則是主要的數據來源,GIS為物質量評價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平台。物質量評價研究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支持。物質量評價是價值量評價的基礎。

單純利用物質量評價方法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其結果不直觀,不能引起足夠的關注,並且由於各單項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量綱不同,所以無法進行加總,從而無法評價某一生態係統的綜合服務功能。

(2) 價值量評價

價值量評價方法主要是利用一些經濟學方法將服務功能價值化的過程,許多學者對價值評價方法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由於生態係統提供服務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其評價和價值計量至今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根據已有的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技術和評價方法,結合生態係統服務與自然資本的市場發育程度,可將價值評價方法分為實際市場評估技術、替代市場評估技術、模擬市場評估技術三大類。以下摘要進行介紹(戴星翼等,2005)。

① 實際市場評估技術

費用支出法:這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評估生態服務功能的價值,是一種古老又簡單的方法,它以人們對某種生態服務功能的支出費用來表示其經濟價值。如生態旅遊價值,以旅遊者支出的費用總和作為生態旅遊的經濟價值。

市場價值法:此法與費用支出法類似,但它可適合於沒有費用支出而有市場價格的生態服務的價值評估,例如沒有市場交換而在當地直接消耗的生態係統產品,這些自然產品雖沒有市場交換,但它們有市場價格,因而可按市場價格來確定經濟價值。

市場價值法先定量地評價某種生態服務功能的效果,再根據這些效果的市場價格來評估其經濟價值。根據生態效益的正負劃分,市場價值法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正服務評價法,它可分為三個步驟:先計算某種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定量值,如涵養水源的量、CO2固定量、農作物增產量等;再研究生態服務功能的“影子價格”,如涵養水源的定價可參照水庫工程的蓄水成本,固定CO2的定價可參照CO2的市場價格;最後計算其總經濟價值。

一類是負服務評價法。例如,評價保護土壤的經濟價值時,可以用由生態係統破壞所造成的土壤、能量及土地退化,生產力下降的損失來估計。

理論上,市場價值法是一種合理的方法,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評價方法。

② 替代市場評估技術

替代成本法:生態服務可以通過人造係統來提供,這時,生態服務的價值就相當於人造係統的成本,因為必須付出等量的成本才可以獲得這些生態服務。例如森林涵養水源每年給社會帶來的收益很難計算,於是可以假定如果森林不存在,那麼按照森林涵養的水量,與能蓄積同樣水量的水庫相比,則水庫的投資、運行以及管理所需的費用,就成為森林涵養水源的經濟價值。

替代成本法使用中的難點在於如何確定替代工程的合理化成本。采用不同工藝、不同技術含量所需的成本相差甚大。其次,替代工程是否在經濟上完全等價,還是值得懷疑的,也就是說替代工程和生態係統服務各自的溢出效益是不一樣的。比如濕地因為處理汙水同時會伴隨其他生態服務的提供,而替代工程並不存在。當然如果濕地因為處理汙水而影響了其他生態服務的提供,那麼用替代成本法計算的時候也存在問題。

享樂價值法:該方法主要通過人們為相關商品支付的意願評估生態係統的服務價值,如位於海灘邊的房價通常比靠近較差景觀的內陸房屋高。該方法的使用使人類樂觀地認為,進行交易的商品總會存在一些可度量的特性用來預測其價格。但是該方法用於自然生態係統的服務價值評估時,由於缺乏一些現實的交易,往往導致參數的選擇存在一定困難。如果缺乏可靠的信息,往往對環境的外部性不能準確估計。

③ 模擬市場評估技術

目前這類技術應用較多的是條件價值法(CVM)。這是一種直接調查方法,直接詢問人們對某種生態係統服務的支付意願(WTP)或對某種生態係統服務損失的接受賠償意願(WTA),以此來估計生態係統服務的經濟價值,它是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中應用最廣泛的評估方法之一。各種價值法適用於缺乏實際市場和替代市場交換商品的價值評估,是“公共商品”價值評估的一種特有的重要方法。

該方法用於評估通過假象市場體現的生態係統服務,主要通過描述不同狀況,然後進行社會問卷調查。如通過問卷調查可以要求答卷者提出他們對提高河水、湖水或溪水水質,以便他們可以進行遊泳、劃船或釣魚等活動的支付願望。該方法存在技術上和概念上的問題,主要是由於這種評估行為不是基於真實的市場行為,其應用往往存在如下局限性:問題設計的合理性,問卷提供的信息以及問題提出的順序都會影響評估結果等。

以下是條件價值法的主要步驟:

——為擬評價的生態服務係統建立一個假設的市場。例如製定一項在市中心保留舊民居的政策。應答者們會被告知地方政府采取怎樣的行動,其效果將會怎樣,並告知這一行動隻有在獲得一筆額外基金後才能啟動。

——通過調查獲知應答者的叫價。

——回收問卷,估計平均支付意願或賠償意願。

——如果問卷是開放的,可估計叫價曲線,使用支付意願或賠償意願作為因變量,以收入、年齡、教育以及環境質量等為自變量。

——加總數據,也就是將平均支付意願轉化為群體總價值。

6.1.3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與評價研究進展

1) 國外研究

人們對生態係統服務的認識有很長曆史,但是關於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評估從19世紀60年代中後期才剛開始,而近十年來已成為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突出特征是發表論文數量幾乎呈指數上升。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97年Costanza等在Nature上發表的題為《全球生態係統服務與自然資本的價值估算》的文章。該文發表後引起了強烈反響,其引用率達Nature文章平均引用率的15倍以上。許多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紛紛就生態係統評估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發表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Science, Bio Science, Ecosystem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著名雜誌都曾進行過討論。

(1) 生態係統服務經濟價值評估產生的背景

許多學者都認為環境問題隻有通過學科交叉的方法才能得到更好解決,因為環境問題是自然係統和社會經濟係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環境經濟學存在著一定缺點:它隻關心人類對環境的最大化利用,至多隻提供人類活動所受到的環境約束信息,沒有將經濟學和環境學方法進行真正的統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應運而生,並表現出很強的活力和廣闊的前景。生態經濟學增加了人類對自然和經濟活動相互關係的理解,試圖將自然生態係統對人類的服務與經濟評價結合起來,並且針對生態係統的價值評估進行了一係列嚐試,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2001年啟動的千年生態係統評估(MA)。該項目是一項為期四年的國際合作項目,來自95個國家的1300多名科學家參與了工作。這是首次在全球範圍內開拓性地對生態係統及其對人類福利的影響進行的多尺度綜合評估,其研究成果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可靠的地球生態係統變化的信息(楊光梅,2006;歐陽誌雲等,2004)。

(2) 生態係統服務經濟價值評估的作用和意義

評估研究可以提供關於生態結構和功能的信息,提供生態係統在支持人類福祉方麵所起的多樣和複雜作用的信息。當傳統經濟評估在公共管理機製(如市場及公共財產製度)不能很好反映出環境退化所要付出的社會代價時,對生態係統服務進行經濟評估就具有特殊的作用。如果自然資源保育或恢複政策的製定沒有價值概念指導,可能導致資源的誤用或濫用。

(3) 關於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的若幹爭論

隨著Daily(1977)《自然的服務:依賴於自然生態係統的社會》的出版和Costanza等對全球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進行的價值評價,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價逐漸成為生態、經濟學界的熱點。Costanza等的《全球生態係統服務與自然資本的價值估算》一文發表後,在學術界引起極大震動和爭議。自發表之日起的近兩年時間裏,以Costanza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和以Pearce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圍繞該論文的一些觀點、計算方法和有關內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世界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的可計算性、計算方法和計量中的技術處理問題等方麵。應該說Pearce等對Costanza等工作的經濟學挑剔是深刻的,隻要生態係統功能價值的計量沒有真正與經濟學接軌,它就難以為經濟學所接受並對經濟實踐產生影響。但是Costanza等人在反駁中提出的一些觀點,如世界GNP應將世界生態係統服務包括在內,堅持認為世界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是整體可計算的等對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價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徐嵩齡,2001)。而且1998年Costanza也公開承認其關於全球生態環境價值的估算隻是初步嚐試,還存在如下不足:存在太多關於自然資本形態和經濟背景性質相同的假設;評估是片麵的、靜態的,而不是總體平衡的和動態變化的;影子價格的選取從理論上和時間上存在不相關性。

其他學者也紛紛發表文章表述各自不同的觀點。例如Serafy提出將相對獨立的不同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進行加和,可能帶來重複計算;而且如果加和時不考慮替代效應和經濟預算可能帶來的影響,往往導致估價過高。Heal提出“將研究重點放在生態係統及其服務的價值評價可能存在不足”,主要是由於一種物品的價格並不能反映其社會或哲學意義上的重要性。Sagoff認為環境體係與主要的社會價值體係密切相關,所以不能也不應該局限於貨幣價值。Wilson等認為通過現有的環境評估方法很難體現生態資源管理過程中生態保護的平等性問題。

另外,許多學者對於基於人類偏好進行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提出疑問:生態係統是否應具有特有的價值?由於人類對物理世界及經濟的不確定性理解有限,基於成本—收益分析的經濟評估結果是否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生態係統變化及政策變化對生態係統的影響,及其在時空分布格局上的響應還沒有明確定論,僅通過貨幣收益的計算能否形成完整的評估體係?

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評估是生態經濟學的熱點領域之一,國外眾多學者認為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過程中麵臨的困難,主要是由於生態係統具有內在的複雜性,使基於邊際成本的福利經濟學評估結果難以全麵解釋;生態係統服務經濟價值評估的各種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優點和不足,需要根據不同的評估對象和評估目標選擇不同的評估方法,而且在選擇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時間和空間尺度的轉換;因此用經濟學方法對生態係統進行的貨幣化評估往往很難反映出自然價值的豐富程度,而且人類對生態係統服務的偏好可能隨著時間或新信息的出現而變化,此時福利經濟的評價往往顯得蒼白無力。

今後的研究方向應該是在實際研究中充分重視評估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注重運用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理論,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生態服務功能的形成機製入手,研究和改進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估的方法,設法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使生態係統的評估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和有效性,以便為生態補償機製的製定及為生態係統管理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與經濟價值評估方法的關係

生態係統功能

(相關的產品

及服務)貨幣價值

的範圍①

[美元/

(hm2?a)]間接市場定價直接市場

定價②可避免

成本替代

成本生產要素

收入旅行

費用享樂

價值條件價調節功能① 大氣調節7~265+++000② 氣候調節88~223+++000③ 幹擾調節2~7240++++ ++0+④ 水分調節2~5445+++0+ + +00⑤ 提供水源3~7600+++0+ +0000⑥ 保持土壤29~245++++ +000⑦ 形成土壤1~10+++000⑧ 養分循環87~211000+ + +00⑨ 汙水處理58~66960+ + +00+ +⑩ 傳粉14~250++ + ++ +0 生物控製2~78+0+ + ++ +0提供棲息地功能 物種保護3~1523+ + +000+ + 保育功能142~195+ + +00000生產功能 食物6~2761+ + +0+ ++ 原材料6~1014+ + +0+ ++ 遺傳資源6~112+ + +0+ +0 藥物資源+ + +00+ +0 觀賞性資源3~145+ + +0+ +00信息功能 美學功能7~176000+ + +0 娛樂及旅遊2~6000+ + +0+ ++ +++ + + 文化及藝術0000+ + + 精神及曆史信息1~2500+ + + 科學與教育 + + +000注:①指基於Costanza (1997)的研究結果的貨幣價值;②指基於僅增加價值(即市場價格—資金—勞動成果);+++:表示最常用方法;++:表示次常用方法;0:表示在Costanza研究中未用但可能使用的方法。

源自:歐陽誌雲、趙同謙,2004.2) 國內研究(李文華,2004;吳人堅,2008)

我國的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價工作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研究。1982年,張嘉賓等利用影子工程法、替代費用法估算雲南怒江、福貢等縣的森林固定保持土壤功能的價值為154元/(畝?a);198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包括水、土地、森林、草地、礦產等資源的價值核算工作;李金昌等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於1998年出版了《生態價值論》,該書以森林生態為例,全麵總結了森林生態服務價值計量的理論和方法;此外,張建國(1994)、侯元凱(1997)、蔣元敏(1998)等進行了一些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的案例研究和理論思考。

隨著國際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價工作的興起,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的生態學工作者開始係統地進行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價的研究工作。歐陽誌雲等(1996,1999)係統闡述了生態係統的概念、內涵及其價值評價方法,並以海南島生態係統為例,開展了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的研究;後又對中國陸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價值進行了初步估算;薛達元等(1997,1999)在對長白山森林生態係統問題經濟價值進行評估時,引入環境價值核算方法,首次采用條件價值法對長白山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價值進行了支付意願調查;宗躍光等(2000)從土地利用角度,對區域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價體係進行研究,並將Costanza等單純自然資本的測算推廣到自然、經濟和社會的綜合測算;趙景柱、肖寒等(2000)將生態服務功能評價方法歸納為物質量評價和價值量評價兩類,並對它們進行了比較分析;謝高地等(2001)對全國自然草地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進行估算,按17類生態係統服務功能(Costanza等,1997)逐項估計各類草原的服務價值,得出全國草原每年的服務價值為1.4979×1011美元;李文華(2002)組織編寫了《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研究》,分析了我國生態係統服務研究及其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麵臨的主要科學問題;趙同謙、歐陽誌雲等(2003)對中國陸地地表水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進行初步評價,得出了總價值約相當於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的評價結果。

徐中民等(2003)以黑河流域1987年和2000年的1∶1000000 Landsat TM圖像解譯數據為基礎,分析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的變化,因此對黑河流域生態係統的服務價值進行了實證評估。陳源泉等(2003)認為為生態係統服務尋找建立特定的、真實的市場環境,將生態係統服務的間接價值轉化為直接的經濟價值,既有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可促進人們對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維持和保護。他們提出了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市場轉化(率)概念,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全球及我國各類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市場轉化情況,並提出了將來的發展思路。戴星翼等(2005)在《生態服務的價值實現》一書中首先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係統梳理生態服務價值的性質、類型和意義,然後再基於價值實現的角度,對生態服務進行了重新分類,並探討了各類生態服務要素價值實現的路徑。劉青等(2007)在《東江源區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經濟價值研究》一文中提出:江西東江源區是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此課題目的是揭示源區的生態功能及其在維持區域和流域生態係統服務功能中的重要地位,並為東江源區生態保護及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張華等(2007)在《科爾沁沙地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變化研究》一文中提出估算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改變情況,可定量評價土地利用活動對沙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旨在為研究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模式,促進退化生態係統恢複與重建以及為製定區域生態安全管理決策提供基本的理論支持。

杜加強等(2008)在《重慶市生態係統服務價值動態評估》一文中提出研究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動態變化對於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複具有重要意義。他們分別采用Costanza和謝高地等確定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對重慶市1997年至2005年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進行估算。結果表明:重慶市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總體上呈增長趨勢,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與GDP的比值呈下降趨勢。灰色係統預測的結果顯示,重慶市生態係統服務價值將繼續增長。甄霖等(2008)所著《生態係統服務消費模式、計量及其管理框架構建》一文將生態係統服務的消費定義為人類生產和生活對生態係統服務的消耗、利用和占用,並構建了一個生態係統服務消費和管理的概念框架,將生態服務消費區分成直接消費和間接消費兩種基本模式,並初步給出兩種基本模式和兩種生態服務消費的不同計量方法。他們認為:人們對生態服務的消費模式、消費量以及影響生態服務消費等因素的研究目前還很少有成果報道,他們還認為如下研究有待進一步開展:① 生態係統服務消費的機製與效用研究;② 直接消費性和間接消費性生態係統服務研究;③ 生態係統服務消費的地域性特點;④ 生態服務消費政策選擇的分析。

6.1.4研究實例

1) 黑河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研究(徐中民,2003)

黑河流域是我國西北幹旱地區典型的內陸河流域,從高山冰川/永久積雪、森林、草地到平原綠洲和戈壁荒漠,構成了一個幹旱區複合生態係統。近五十年來,由於大興水利、開墾荒地,導致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引起生態環境持續退化。上遊地區主要出現了以草原禿斑地和草原沙化、雜毒草蔓延為主要標誌的草地退化,天然林減少,珍稀生物種數量減少,以及冰川麵積減少;中遊地區主要是土地荒漠化與土壤次生鹽堿化;下遊地區集中表現為終端湖泊消失,眾多天然河道廢棄並形成綠洲內部沙源,天然綠洲萎縮,土地沙漠化持續擴展。

(1) 黑河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總經濟價值

黑河流域生態係統在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由於人類對生態係統所提供的巨大服務價值缺乏了解,導致人類在從生態係統服務中獲取巨大“顯性”經濟效益的同時,缺乏對為人類提供巨大“隱性”服務價值的流域生態係統的應有保護,致使流域生態係統的景觀特征發生了顯著的退化型演替。因此,必須考慮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成本,將這一成本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核算,以利於保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評估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經濟價值,有助於建立流域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係,可以為流域綜合決策提供定量依據,有助於流域生態係統的可持續發展管理。

黑河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研究依據對黑河流域土地利用與植被覆蓋的Landsat TM圖像解譯數據,引用Constanza等對全球生態係統服務單位公頃價值的平均估算結果,對黑河流域及其上、中、下遊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予以估算。黑河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1987年與2000年)

生態係統

類型1987年麵積

(104hm2)2000年麵積

(104hm2)單位價值

[美元/(hm2?a)]1987年總價值

(104美元/a)2000年總價值

(104美元/a)森林55.0752.4830216630.4215849.72草地324.18284.7023275209.0266049.51河流/湖泊14.1310.588498120100.7089942.15耕地46.5753.21924284.894895.47永久積雪/冰川5.704.99沙丘/戈壁506.87521.70鹽堿地97.21108.76裸岩/裸土地221.57233.76建築用地4.205.30總計1275.501275.48216225.04176736.86源自:徐中民,2003.從可見1987年至2000年,由於森林、草地、河/湖麵積的減少,永久積雪/冰川麵積減少,而沙漠/戈壁、鹽堿地、裸岩/裸土地、建築用地麵積均有增加,使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顯著減少。13年中,黑河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年價值總共減少達3.949億美元,相當於32.658億元人民幣。流域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顯著減少有力地說明生態係統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

比較黑河流域上、中、下遊的麵積及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可以看出,黑河流域上遊麵積隻占整個流域的8.19%,其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占全流域的近19%;中遊麵積占流域麵積的43.57%,而服務價值占全流域近67%;下遊麵積占流域將近一半,但服務價值占全流域不到15%。將1987年和2000年黑河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繪製在流域平麵圖上,則得到的結果。2000年與1987年相比,高價值的區域明顯減少,低價值的區域明顯增多,整體表現出13年中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明顯減少。黑河流域上、中、下遊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對比(1987年與2000年)

黑河

流域麵積及比例1987年2000年麵積

(萬hm2)比例

(%)總價值

(億美元/a)比例

(%)總價值

(億美元/a)比例

(%)上遊104.58.193.96818.353.39219.19中遊555.843.5714.46266.8811.75666.52下遊615.248.243.19314.772.52614.29全流域1 275.510021.62310017.674100源自:徐中民,2003.(2) 黑河流域生態係統服務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

① 經濟發展以生態係統服務的巨大投入為基礎

與1999年黑河流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102.54億元相比,2000年黑河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年價值相當於GDP的1.4倍。因此,流域的GDP的取得,是至少用流域內1.4倍的生態係統服務的巨大價值投入得來的。

黑河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圖源自:徐中民,2003.② 經濟發展措施不當造成生態係統服務的巨大破壞

從1987年至2000年,森林、草地、河/湖麵積的明顯減少,永久積雪/冰川麵積減少,而沙漠/戈壁、鹽堿地、建築用地等麵積均有增加,使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顯著減少。13年中,流域生態係統服務的年價值總共減少32.658億元人民幣。這一研究結果有力地說明了評估生態係統服務價值並將其納入區域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唯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生態係統的保護,維護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基礎,實現區域的持續發展。

③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研究待解決的問題